[实用新型]干净端手油泵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8827.0 | 申请日: | 2013-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0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陈卫;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达菲特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4 | 分类号: | F02M37/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净 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大流量低阻力干净端手油泵。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燃油共轨系统所用的柴油滤清器所带的手油泵主要都采用了干净端泵油的方式。而现在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干净端手油泵的工作原理均为:不论手油泵工作,还是发动机工作时,柴油从油箱经过进油口进入滤罐,经滤芯过滤后干净油从中心管内经过与泵体连接的连接轴,通过泵体单向阀进入泵腔,从泵腔经过泵腔至出油口单向阀泵出。这样设计能够很好规避单向阀失效的可能性,但在发动机工作时,两个单向阀需要同时打开工作,流动阻力增大,增加了损耗,降低滤清器使用寿命,造成客户车辆启动困难,行驶过程中供油不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油泵,在确保手油泵正常使用的同时,能够减小流动阻力,并且,提高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干净端手油泵,包括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泵体,泵体内开设有泵腔,泵腔与连接进油口的进油管道之间设置有进油单向阀,泵腔与连接出油口的出油管道之间设置有出油单向阀,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贯通有工作油路管道,工作油路管道与进油管道之间相交,在相交处近出油口侧,工作油路管道内设有进油大单向阀。
优选的,所述各个单向阀,包括阀座、伞形阀和密封圈,阀座的中心设有若干个可以减小油流通阻力的流通截面,阀座的侧面设有密封圈,阀座的一端设有用于控制单向开启的伞形阀。
优选的,所述工作油路管道为直通式管道,进油管道为工作油路管道的支路,开设在工作油路管道的一侧。
优选的,工作油路管道的截面积大于进油管道的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在发动机工作时,燃油直接从进油口经过进油大单向阀流向出油口;在手油泵工作时,泵腔内处于负压状态,燃油由进油管道经过泵腔,再从出油管道流向出油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当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只需经过工作油路管道即可,工作油路管道为直通式设计,燃油经过泵内的流动阻力变小,提高了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的三个进出油阀均采用了伞形单向阀,具有止回功能,确保了车辆在发动机熄火后燃油不会重新回流至油箱,保证车辆的下一次顺畅启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单向阀的示意图。
其中:1.泵体,11.泵腔,12.进油口,13.出油口,14.工作油路管道,15.进油管道,16.出油管道,21.进油大单向阀,22.进油单向阀,23.出油单向阀,3阀座,4.伞形阀,5.密封圈,6.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泵体1的下端开设有进油口12,进油口12通过连接轴6连接滤清器的中心管,向上开设有工作油路管道14,与出油口13连通;工作油路管道14的一侧开设有进油管道15,工作油路管道14的截面积大于进油管道15的截面积,工作油路管道14与进油管道15的相交处的上方,近出油口13侧,在工作油路管道14内装设有进油大单向阀21;进油管道15与泵腔11连通,其之间设置有进油单向阀22,泵腔11与出油管道16连通,其之间设置有出油单向阀23,出油管道16连接出油口。进油大单向阀21、进油单向阀22和出油单向阀23的结构相同,如图2所示,阀座3的中心设有若干个可以减小油流通阻力的流通截面,阀座3的侧面设有密封圈5,阀座的一端设有用于控制单向开启的伞形阀4。进油大单向阀21、进油单向阀22、出油单向阀23的伞形阀4分别指向出油口13、泵腔11和出油口13。
本实用新型,当发动机工作时,燃油直接从进油口12流经工作油路管道14,经过进油单大向阀21流向出油14,整个油路过程简单,并且采用了较大的单向阀,降低了流动阻力;在手油泵工作时,泵腔11内的空气被挤压之后形成了负压区,燃油经进油管道15通过进油单向阀22进入泵腔11,再经出油单向阀23从出油管道16流向出油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达菲特过滤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达菲特过滤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8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