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侧贴加固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8132.2 | 申请日: | 2013-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595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阳;陈杰;徐艳华;曲爽;杨大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贴加固柱,属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现存的各种建筑物中绝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地震灾害和人为损伤等原因建筑物不断产生各种隐患,如不采取抗震补强措施,就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为此,国家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各种建筑物的抗震加固和维修。此外,尽管规范中对混凝土的强度使用等级进行了规定,但由于建筑物使用年限较长,构件因超期服役下的阳光暴晒、潮湿冻融和酸碱腐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由于设计不当、施工事故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强度严重偏低,进而构件、节点等强度偏低,即形成了低强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将会直接降低结构的强度储备和影响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底框多层砌体结构因其能够满足建筑物对底层室内大空间、上部需布置成小开间住宅等功能上的要求,且造价比多层框架房屋更经济而被广泛采用。但是,这种底层柔性结构在历次地震中都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房屋全部倒塌。因此,为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研究开发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对原有建筑影响较小的加固技术,对结构抗震加固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一种侧贴加固柱,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锚固筋连接固定新设钢筋笼的位置以及同预应力钢棒一起提高新旧结构共同工作的能力,使地震时新旧结构形成一体来共同承担地震作用,实现既可大幅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又对原有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侧贴加固柱,包括既有钢筋混凝土既有柱,在所述既有柱的一侧侧贴有加固新柱,所述加固新柱包括钢筋笼和现浇混凝土;所述侧贴加固柱内还包括多条水平设置的锚固筋,锚固筋沿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一端锚固在既有柱内,其另一端与加固新柱内的钢筋笼利用扎丝连接在一起;所述侧贴加固柱内还包括多个沿柱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预应力钢棒,预应力钢棒外设置有预埋管,预应力钢棒两端设置有螺母,所述预应力钢棒水平穿过既有柱和加固新柱,其两端分别锚固在既有柱和加固新柱的一个侧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 此种抗震加固方法受力合理、传力明确,可根据荷载大小及分布情况决定截面的厚度,从而能灵活处理加固补强构件截面尺寸,降低对建筑物空间的影响。
(2) 高强度钢筋应用于既有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中,能够发挥高强钢筋强度高的优势,同普通钢筋相比可减小钢筋的用量从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3) 高强度预应力钢棒的使用,可明显提高新旧结构间的共同工作的能力。
(4) 构造简单、施工难度小、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优势,适合在工程中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利用侧贴柱方法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柱示意图。
附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
附图3是图1中B-B剖面图。
图中:
1—钢筋混凝土既有柱,2—锚固筋,3—新设框架柱高强钢筋笼,4—穿入预应力钢棒用的预埋管,5—高强度预应力钢棒,6—螺母,7—扎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对既有框架柱进行加固时,首先对既有结构柱(1)的侧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其深度可控制在10mm,还应将处理过的表面清理干净,以保证既有结构与新设框架柱间的混凝土粘结力的发挥。然后钻取锚固钢筋用插孔,钻孔排数为两排;将锚固筋(2)一端放入插孔并注入有机胶,锚固筋另一端外伸长度取值应在1倍新设框架柱截面宽度B。第三要绑扎新设框架柱高强钢筋笼(3)并通过扎丝将其与锚固筋(2)连接,浇筑混凝土到模板内并振捣密实。振捣过程中应避免振动棒碰撞钢筋和钢筋笼内的锚固筋(2)及穿入预应力钢棒用的预埋管(4),防止发生变形和扰动。最后穿入预应力钢棒并进行张拉后拧紧螺母固定,完成对既有框架柱的加固施工过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既有框架柱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锚固筋(2)只在既有框架柱
(1)的上下端部2倍柱(1)截面宽度b范围内两排设置,且新设框架柱截面高度L为既有框架柱(1)截面高度的1.5倍。其余构造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既有框架柱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锚固筋(2)在既有框架柱(1)
纵向轴线方向单排布置,且新设框架柱截面高度L为既有框架柱(1)截面高度的0.75倍。
其余构造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详述。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典型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81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拼接式伪装网围墙装置
- 下一篇:镂空网状防臭抗菌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