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64477.0 | 申请日: | 2013-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7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驹田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管,特别是连接在催化装置的催化剂容器的尾气导入口上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内燃机排出的尾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即催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中,在尾气气流的上游侧焊接着第1排气管,该第1排气管的上游端焊接着用于与连接对象(即发动机侧的排气管)连接的球面接头(即法兰)。另外,该排气净化装置中,催化剂容器的上游部设置有氧气浓度传感器(即空气燃料比传感器)。
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排气净化装置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由于法兰需要通过焊接而连接在第1排气管上,所以焊接时产生的热量(即焊接热量)会使法兰产生变形而影响法兰的平整度,导致与连接对象之间的密封性能(即防泄露性能)降低。第二、由于空气燃料比传感器被设置在催化剂容器的上游部,因而,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及设置角度的自由度较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04094423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防止法兰变形,又能提高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及设置角度的自由度的排气管。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在催化装置的催化剂容器的尾气导入口上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该排气管包括筒状部、及在该筒状部的上端开口的外周上一体地形成的法兰,所述筒状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所述筒状部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催化剂容器的所述尾气导入口连接。
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的优点在于,由于法兰一体地形成在筒状部的上端开口上,筒状部的下端开口与催化剂容器的尾气导入口连接,所以,法兰与筒状部的下端开口(即与催化剂容器焊接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变长,在将排气管与催化剂容器焊接时(即将筒状部的下端开口与催化剂容器的尾气导入口焊接时),不会因焊接所产生的热量而使法兰变形。另外,由于安装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用的传感器安装部被设置在排气管的筒状部上,所以,能够提高传感器安装部的设置位置及设置角度(即空气燃料比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及设置角度)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催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排气管5的催化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该催化装置1用于对汽车等上的内燃机所排出的尾气进行净化。
如图1所示那样,催化装置1包括催化剂容器3、及连接在催化剂容器3的一端开口3a上的排气管5。催化装置1通过排气管5而与连接对象(在此为涡轮增压器)7连接。
催化剂容器3是容纳有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省略图示)的金属制筒状容器。催化剂容器3的一端开口3a为导入尾气用的尾气导入口(以下也称为导入口3a),催化剂容器3的另一端开口3b为排出尾气用的排出口(以下也称为排出口3b)。催化剂容器3的一端开口3a上连接着排气管5,催化剂容器3的另一端开口3b上例如连接着下侧排气管(省略图示)。
催化剂容器3例如是通过将其轴线L1方向上的两端部收缩成圆锥体地成型而构成的。即,催化剂容器3的上游侧的锥体部31是用于将来自导入口3a的尾气导入催化剂中的尾气导入部(以下也称为尾气导入部31),催化剂容器3的中间部32是用于容纳催化剂的容器主体(以下也称为容器主体32),催化剂容器3的下游侧的锥体部33是用于将通过了催化剂的尾气导出到排出口3b处的尾气导出部(以下也称为尾气导出部33)。催化剂容器3例如是通过采用钣金冲压加工而将尾气导入部31、容器主体32、和尾气导出部33成型为一体而构成的。
尾气导入部31的导入口3a被形成为能够嵌合在排气管5的下端开口5b的内部。尾气导出路33的排出口3b上设有用于与下侧排气管(省略图示)连接的法兰33a。
排气管5如图2所示那样,用于将催化剂容器3的尾气导入口(一端开口3a)与连接对象7相连接。排气管5由金属制成,通过铸造成型,法兰51和筒状部52被成型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644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固性树脂组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家用燃气灶用的自动熄火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