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视镜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30441.0 | 申请日: | 2013-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07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辛丰强;崔书超;孙灿;张永刚;董利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7 | 分类号: | B60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视镜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后视镜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汽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城市的交通压力。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交通环境,驾驶者在正常行驶时,通常会参考位于车身两侧的后视镜和车内的后视镜观察车辆后方的状况,虽然在正常驾驶时可以保证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倒车时仅仅依靠这三个固定的后视镜所提供的信息并不足够,车辆后方仍存在比较大的盲区。在车辆后方出现障碍物时,可能会发生刮蹭。
为了解决倒车时车辆后方盲区较大的问题,使得驾驶员倒车时能有更广阔的视野范围我们开发了一种自适应倒车后视镜调节装置,该装置能有效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倒车时的视觉盲区,提高汽车倒车时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视镜调节装置,能够有效消除汽车外后视镜倒车时的视觉盲区,提高汽车倒车时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调节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模块,分别与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电性连接的角度传感器模块和后视镜调节模块,
其中,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转角信号,并将所述汽车方向盘转角信号传输到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
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用于将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传输的汽车方向盘转角信号通过处理器计算成相应的调节角度,并将所述调节角度传输到所述后视镜调节模块;
所述后视镜调节模块用户用于根据所述调节角度对后视镜的角度进行调节。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电连接的倒车雷达,所述倒车雷达用于获取车辆与车后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并通过总线将所述距离信息传输给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电连接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车辆与车后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
其中,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与所述显示器之间为Lin总线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器为车载触摸显示器,通过语音的形式播放所述距离信息或通过图像的形式显示所述距离信息。
其中,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包括: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左转角信号的左角度传感器和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右转角信号的右角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后视镜调节模块包括:用于调节左后视镜角度的左后视镜电机和用于调节右后视镜角度的右后视镜电机。
其中,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与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之间为CAN总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倒车时,该后视镜调节装置可以实现外后视镜自适应调节角度的功能,该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增大驾驶人的视野范围,有效消除传统后视镜存在的空间盲点,与没有自适应倒车后视镜的传统汽车相比,该装置结构简单,有效的解决倒车后视盲区大的问题,增大了驾驶人的后视范围,提高了汽车倒车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视镜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视镜调节装置的一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视镜调节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车身控制器模块;
2、角度传感器模块;
3、后视镜调节模块;
4、倒车雷达;
5、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在倒车时车辆后方盲区较大,使得驾驶员倒车时视野范围较小的问题,提供一种后视镜调节装置。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镜调节装置,包括:车身控制器模块1,以及分别与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1电性连接的角度传感器模块2和后视镜调节模块3,
其中,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2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转角信号,并将所述汽车方向盘转角信号传输到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1;
在此,为了使得获得的转角信号更加准确,进一步地,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2包括: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左转角信号的左角度传感器和用于获得汽车方向盘右转角信号的右角度传感器。
并且,所述车身控制器模块1与所述角度传感器模块2之间优选为CAN总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304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连杆式二级锁闭装置、漏斗车底门及漏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