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吊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02550.1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45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周耀昌;林中华;司正庆;解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7/05 | 分类号: | H02G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3256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吊线夹,属于线夹结构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悬吊线夹也叫悬垂线夹,在电力线路中,悬吊线夹用于将线缆固定到绝缘子串或将避雷线悬挂在直线杆塔上,也可用在换位杆塔上固定跳线。近年来在城乡低压配电网中大量使用绝缘线缆,所以要求配电线路的档距小,所需的拉力小,配套金具的机械强度、握力要求都较低。
传统悬吊线夹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线夹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顶端与第一连接部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安装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一线槽;线夹压盖,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顶端与第二连接部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位置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线槽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一夹线槽与第二夹线槽拼合构成夹线孔,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底端铰接;螺栓紧固组件,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另外,由图中可知,夹线孔的中心不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的直线上。上述悬吊线夹存在的缺陷是,由于夹线孔的中心不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的直线上,这就导致该悬吊线夹在安装使用时,穿过安装孔与外接设备固定连接的紧固螺栓的受力线与悬吊线夹的受力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导致夹持在夹线孔中的线缆在频繁舞动之后,所述紧固螺栓容易发生松动,影响悬吊线夹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悬吊线夹。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悬吊线夹,包括:
线夹本体,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顶端与第一连接部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安装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夹持部上设有第一线槽;
线夹压盖,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的顶端与第二连接部的底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位置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夹持部与第一线槽对应位置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一夹线槽与第二夹线槽拼合构成夹线孔,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底端铰接;
螺栓紧固组件,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
夹线孔的中心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在的直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夹线孔中设有一体制成的绝缘护套,所述绝缘护套的两端还形成有沿所述夹线孔的轴向延伸至所述夹线孔外部的阻挡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螺栓紧固组件包括螺栓和螺母;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壁成型有对螺栓头部进行定位以防止在旋拧螺母的过程中螺栓随螺母一同旋转的定位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结构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壁上与所述螺栓头部相匹配的凹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外侧壁上成型有垂直于所述夹线孔轴向设置的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悬吊线夹在安装使用时,由于夹线孔的中心设置在第一连接部所在的直线上,也即穿过安装孔与外部设备固定连接的紧固螺栓的受力线和悬吊线夹的受力线重合,舞动的线缆对悬吊线夹的影响很小,紧固螺栓不易发生松动,悬吊线夹安装后的使用效果较好。
(2)本实用新型的悬吊线夹中,通过设置绝缘护套可有效防止夹持在夹线孔中的线缆与夹线孔的孔壁产生摩擦,起到保护线缆的作用;另外,通过设置阻挡部可有效防止绝缘护套从夹线孔中滑脱;一体制成的绝缘护套的安装工作也非常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悬吊线夹中,通过设置定位结构可有效防止在在旋拧螺母的过程中螺栓随螺母一同旋转,如此可使得安装工作更加方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悬吊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悬吊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
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线夹本体;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夹持部;13-安装孔;14-凹槽;2-线夹压盖;21-第二连接部;22-第二夹持部;3-夹线孔;31-夹线孔的中心;4-螺栓紧固组件;41-螺栓;42-螺母;43-螺栓头部;5-绝缘护套;51-阻挡部;6-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悬吊线夹的一种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红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025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合分配器
- 下一篇:一种空调器除湿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