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及笔记本电脑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9509.3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5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孔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G06F1/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笔记本电脑 散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电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以及具有该散热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以纤薄、高性能、极长续航为发展趋势,高强性能意味着有较高的系统功耗,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现有技术中笔记本的散热系统通常为风扇散热结构,体积较大,无法同时满足笔记本纤薄的要求,且需要消耗笔记本电脑额外的电力,噪音大,严重影响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笔记本电脑温度控制在合理区间并保证其高性能成为技术上比较难以实现的瓶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风扇散热结构体积较大,无法同时满足笔记本电脑纤薄及高性能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无风扇散热系统,所占空间较小,可同时满足笔记本电脑纤薄及高性能的要求;同时提供一种具有该散热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散热系统,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包括用于与笔记本电脑中的主板连接的至少一组热管散热模组;热管散热模组包括第一导热片、热管和第二导热片;第二导热片通过热管与第一导热片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热管散热模组中包含至少一个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热管散热模组中包含至少二个热管,每一热管分别间隔并行设置在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为金属导热片。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均为铝片或铜片。
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底壳、容纳空间内安装有主板以及键盘支架,还包括上述散热系统,散热系统中的第一导热片覆盖并固定在主板上,第二导热片固定在键盘支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中,热管散热模组还包括填充于第一导热片与主板之间的第一导热介质以及填充于第二导热片与键盘支架之间的第二导热介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中,第一导热介质和第二导热介质为非金属导热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中,笔记本电脑还包括由均温材料制成的均温板,均温板位于主板下方,并紧贴底壳内壁。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中,键盘支架为金属材料制成。
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及笔记本电脑,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无风扇散热结构,并利用热管、金属导热片与导热介质较强的导热性能,且热管散热系统贯穿笔记本电脑底壳,使得散热面积最大化,均热效果最好化,从而实现快速散热,提高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且无风扇散热结构可延长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减少噪音,更符合使用者对笔记本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笔记本散热系统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笔记本散热系统中热管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系统,包括用于与笔记本电脑中的主板连接的至少一组热管散热模组;热管散热模组包括第一导热片4、热管5和第二导热片6;第二导热片6通过热管5与第一导热片4相连。
优选地,热管散热模组中包含一个热管5,当然也可以为其它数量;当热管散热模组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热管5时,每一热管5分别间隔并行设置在第一导热片4和第二导热片6之间,即热管5的蒸发段均与第一导热片4相连,冷凝段均与第二导热片6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宝龙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95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花梨茶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水性聚氨酯中抗氧剂定性定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