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5619.2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267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夏羽;诸理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新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20 | 分类号: | B23K9/20;B23K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谢东 |
地址: | 211400 江苏省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总成 焊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零件加工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身左/右前轮罩的螺柱焊接工艺通常采用短周期拉弧式螺柱焊接方式;在实际生产中,螺柱焊接接头的气孔缺陷一直都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难以保证焊接接头的结合强度,焊缝界面的结合形貌金相抽检合格率长期维持在60%~70%之间,接头的结合强度存在风险;其中,特别针对于接地螺柱的焊接接头,如果强度得不到保证,更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生产线只能通过对焊接接头实施全检控制质量的方式,来降低这一风险,这大大的影响生产节拍,降低生产效率,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寻求一种便捷、易操作、更合适的螺柱焊接新设备,以从根本上解决焊缝气孔缺陷的问题,一直是本申请人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经过分析焊缝气孔缺陷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二:1.保护不力,周围介质参与焊接反应;2.焊缝化学冶金反应产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可以避免焊缝气孔的出现,提高了焊缝结合强度,满足了质量要求,减少了轮罩总成的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包括焊枪本体,所述的焊枪本体包括枪头和枪身,所述的枪头包括夹头、顶针和入钉口,入钉口与夹头相通,顶针将入钉口内的钉推向夹头,在夹头的外侧套接有夹头套筒,所述的夹头套筒连接有保护气体接头。
所述的夹头套筒的内侧设置有导气环,所述的导气环与夹头套筒之间具有间隙,保护气体接头与间隙相通。
所述的夹头套筒的内侧设置有导气环,所述的导气环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环状凹槽,圆周外侧还均布有与该环状凹槽联通的轴向凹槽,所述的轴向凹槽指向枪头的出口端,保护气体接头与圆环凹槽相通。
所述的导气环背向枪头出口端的一头与夹头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封闭的密封圈。
所述的夹头套筒的端部均布有便于保护气体排出的缺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在枪头的夹头外侧设置了夹头套筒,保证整个焊接过程在气体保护氛围中完成,再配合以适当的焊接参数,控制熔池的化学冶金反应过程,从源头杜绝焊缝气孔缺陷,这样就保证了既不影响员工的操作习惯,又大大的提高焊接接头的结合强度,提高了焊缝质量,减少了轮罩总成的安全隐患;夹头套筒内设置有导气环可以将气体均匀的喷射在枪头的周围,全方位360度保护焊缝,提高焊缝质量;导气环设置的均布的轴向凹槽可以更加均匀的将保护气体喷洒在焊缝周围,使得焊接反应时有足够的气体包围在焊缝外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夹头套筒和导气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罩总成的螺柱焊接枪,包括焊枪本体1,所述的焊枪本体包括枪头2和枪身3,所述的枪头包括夹头21、顶针22和入钉口23,入钉口23与夹头21相通,顶针将入钉口内的钉推向夹头,在夹头的外侧套接有夹头套筒4,所述的夹头套筒连接有保护气体接头5,所述的夹头套筒的内侧设置有导气环6,夹头套筒的端部均布有便于保护气体排出的缺口41,所述的导气环与夹头套筒之间具有间隙,保护气体接头与间隙相通,所述的导气环的圆周外侧设置有环状凹槽61,圆周外侧还均布有与该环状凹槽联通的轴向凹槽62,所述的轴向凹槽指向枪头的出口端,所述的导气环背向枪头出口端的一头与夹头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封闭的密封圈7,使得保护气体只向枪头出口端喷出,保护气体接头与圆环凹槽相通。
在焊接轮罩总成的螺柱时,顶针将钉顶向轮毂罩,保护气体接头向导气环的环状凹槽释放气体,气体顺着轴向凹槽均匀的分布在夹头套筒的内侧并充满夹头套筒,使得螺柱与轮罩的焊缝是在保护气体的包围下产生的,提高了焊缝质量,从源头杜绝焊缝气孔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新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扬州新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56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