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出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90110.9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755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荣标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设备,特指一种出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炒制加工过程中特别是绿茶中的扁形茶(龙井茶)与针形茶 (银针茶)等茶叶的加工,必须经过杀青、理条这两道关键的工序,传统的茶叶炒制一般是在圆锅中手工炒制完成杀青、理条工序,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人们针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叶上料、翻炒、理条及出茶等工序,设计了多种自动化设备实现其自动化生产,这对减轻劳动强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现有技术最常见的茶叶理条整形机械,采用传统的单锅结构,主要包括机架、驱动结构、热源装置和机架上方作往复运动的锅架,锅架上安装有多槽锅。一锅茶叶理条后,需停机,人工将茶叶从多槽锅内翻倒出来,因此只能间歇式作业,茶叶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同时它只能一人一机操作,劳动力浪费大。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部分的理条机将锅架上的多槽锅设计为倾斜的阶梯状,通过多槽锅相对锅架的运动实现对理条机的茶叶出茶工序,但是这种结构的理条机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占地面积大的缺陷,还有一种理条机的出茶装置是采用侧倾式结构,通过升降电机拉动多槽锅相连的绳索,使得多槽锅向一边倾斜实现其出茶工,但是这种结构的理条机,其运动不平稳,难以保证茶叶的翻炒与卸料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动传输平稳且成本低廉的理条机出茶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出茶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理条盘、及安装在该机架上的旋转支架、加热装置、减速电机、L型转臂,所述的理条盘由若干U形槽构成,且所述的加热装置设置该理条盘下端,所述理条盘的一侧面设有把手,其与该侧面相对的端面连接所述旋转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转臂的短臂端部部与该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相连,且所述减速电机的设置在旋转支架一侧,所述L型转臂的长臂端部与所述的把手滑动相连,且该L型转臂的长臂的长度大于所述理条盘的宽度。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L型转臂的长臂端部设有两滚轮,所述两滚轮之间设有可容纳该把手的安装孔,所述的把手穿插与该安装孔内,使所述滚轮可相对于所述把手移动。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的L型转臂的短臂上设有转套,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该转套与所述L型转臂相连。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的减速电机的输出端面设有限位块。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的减速电机输出转速为5-10r/min。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的加热装置为UV光化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传统观念中炒茶机械的传输不平稳的缺陷,藉由本实用新型的减速电机带动L型转臂运动,通过L型转臂与理条盘之间的连接,从而带动理条盘绕着旋转支架运动,实现减速电机的动力平稳的传输至理条盘上,使得理条盘平稳倾斜,以实现理条盘运动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保证茶叶的翻炒与卸料效果,以确保茶叶的质量与口感,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L型转臂作为减速电机与理条盘之间的传动部件,不仅结构简单,且可有效的减少其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出茶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出茶装置,包括机架10、设置在机架10上的理条盘20和旋转支架30、加热装置40、减速电机50、L型转臂60,所述的理条盘20由若干U形槽21构成,且加热装置40设置该理条盘20下端,可对U形槽21内的茶叶进行烘烤加热,所述理条盘20的一侧面22设有把手23,在与该侧面22相对的端面24上连接有旋转支架30,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荣标,未经陈荣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901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