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6877.6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9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秦积舜;张可;李实;马德胜;陈兴隆;俞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00 | 分类号: | G01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高压 毛细管 接触角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接触角的测量装置,尤其有关于一种油层物理实验中的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石油开发提高石油采收率科研实验中,岩石-流体体系的润湿性是孔隙介质微观非均质润湿特征的宏观平均表征。岩石孔隙表面具有优先润湿某种流体的倾向,这就导致了各种不同状况的宏观润湿性。润湿性控制着毛细管压力、相对润湿行为、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而表征润湿性的主要参数为接触角的大小。
现有技术中,润湿性的测量方法主要有置液滴法和吊板法。这两种测量接触角的方法,均是在常压条件下,气体介质为空气,且温度为室温条件下测量液体、岩石/吊板、气体三者间的夹角,即为接触角。这些方法只能满足模拟常压、宏观尺度、气体介质种类单一条件下的测试,而实际油藏条件下,岩心内部孔隙尺寸为微米级,内部压力为高压高温条件,且内部气体介质种类较多。因此,现有的接触角测试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目前CO2混相驱机理研究的测试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测试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的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的测量气体种类丰富,可以任意更换不同内径的毛细管,实现了油藏条件下测量气液弯液面的接触角。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测量装置,所述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测量装置包括:
钢体,其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密封有观察窗;
毛细管,其一端穿设在所述钢体的通孔内,其另一端通过第一流体注入管道连接一第一流体注入泵;
第二流体注入泵,其连接有第二流体注入管道,所述第二流体注入管道伸入所述钢体的通孔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测量装置还包括真空泵,所述真空泵连接有真空管道,所述真空管道伸入所述钢体的通孔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毛细管的外部夹设有毛细管夹持器,所述毛细管夹持器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夹持壁,所述两个夹持壁分别夹设在所述毛细管的两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毛细管夹持器伸入所述钢体通孔的一端连接有端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毛细管夹持器的外部套设有紧固套,所述紧固套的一端插入所述钢体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套插入所述钢体的一端与所述钢体之间夹设有垫圈。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体设置在一空气浴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体的一端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钢体一端的观察窗相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钢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光源,所述光源与所述钢体另一端的观察窗相对。
本实用新型的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的测量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该测量装置可以根据实验需要更换第二流体注入泵中的气体种类,并可任意更换不同内径的毛细管,毛细管直径可达微米级,其测量范围广,有效模拟了各种油藏条件下测量气液弯液面接触角的目的,为CO2混相驱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研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的测量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的测量装置的毛细管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温高压毛细管内接触角测量装置,其包括钢体1和毛细管2。其中:钢体1具有通孔11,所述通孔11的两端分别密封有观察窗12;毛细管2一端穿设在所述钢体1的通孔11内,其另一端通过第一流体注入管道31连接一第一流体注入泵3;第二流体注入泵4连接有第二流体注入管道41,所述第二流体注入管道41伸入所述钢体1的通孔1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6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