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性焦吸附废气有机气体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5793.0 | 申请日: | 2013-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56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保卫;刘兆燕;樊茂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泰然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玉山 |
地址: | 2573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 吸附 废气 有机 气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性焦对有机废气的吸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废气一般是指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即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70.91 Pa或沸点小于260℃的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烃类、酯类、酮类、醚类及卤代烃、脂肪烃和氮烃等。有机废气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它释放在空气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人体若长期接触或吸入将对神经系统及造血功能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引发癌变及其他严重疾病或死亡。有机废气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如石油、化工、制药、印刷、涂料等行业的生产过程及日常生活中如汽车尾气的排放物,建筑装饰材料,生活及办公用品如有机溶液、油漆、黏合剂、化妆品和洗涤剂及复印机、电脑等的大量使用。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有机废气的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目前常用的有机废气回收处理方法主要有冷凝法、吸收法、变压吸附、吸附法与膜分离技术。其中吸附法是利用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吸附剂如活性炭、活性焦、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吸附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其原理是当有机废气通过吸附剂层时,废气中的有机物被吸附剂吸附截留,氮气、氧气等无机气体透过排放,从而达到回收有机物,净化空气的目的。吸附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有机废气回收净化,特别是中低浓度或微量有机废气的回收净化,吸附效果取决于吸附剂性质、有机废气的种类和吸附系统的操作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吸附法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小、去除效率高等的优点,是有机废气回收处理常用的方法。其中炭质吸附剂法以其较高的吸附效率、较高的有机废气回收净化率(可达95%以上)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的炭质吸附剂法是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传统的炭质吸附剂法是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其具有机械强度低且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以低成本生物质活性焦为吸附剂、过程能耗和运行费用较低、回收净化过程全循环、无二次污染的有机废气吸附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废气缓冲罐、废气流量控制阀、空气流量控制阀、气体吸附器、水流量控制阀、水泵、蒸汽发生器、过热器、蒸汽流量控制器、三通阀、气相色谱分析仪、气流量控制阀、冷凝器、解析液流量控制阀、分液槽,其中废气缓冲罐通过废气流量控制阀连接装有活性焦的气体吸附器的废气进气口,空气管线通过空气流量控制阀连接在废气流量控制阀的出口端管线上;气体吸附器的顶部一方面通过三通阀分别连接气相色谱仪和排空管线,气体吸附器的顶部另一方面由蒸汽进气口依次连接蒸汽流量控制器、过热器、蒸汽发生器、水流量控制阀以及水泵;所述气体吸附器的下部通过管线依次连接气流量控制阀、冷凝器、解析液流量控制阀以及分液槽。本实用新型以生物质活性焦为吸附剂,由于其机械强度高、吸附性能好、生产成本低,能有效的降低费用。
以上方案可进一步优选为:
所述的吸附器为两个以上并联。
所述的废气进气口和蒸汽进气口上均设有气体分布设施。
本实用新型吸附剂使用生物质活性焦,降低了成本,吸附器废气进口处和解析气进口处均设有气体分布设施,提高了气体的均匀程度,增加了总有效吸附量,尾气出口有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组分浓度,能较好的控制吸附时间,使尾气达到排放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废气缓冲罐;2-1、废气流量控制阀;2-2、空气流量控制阀; 3-1~3-3、并联的三个气体吸附器;2-3水流量控制阀;4、水泵;5、蒸汽发生器;6、过热器;2-4、蒸汽流量控制器;7、三通阀;8、气相色谱仪;2-5、气流量控制阀;9、冷凝器;2-6、解析液流量控制阀;10、分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泰然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泰然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57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