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4115.2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1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京华;王新;李杨;李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G01N1/2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复合 样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学分析领域的液体气体分析技术,具体是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
背景技术
在采用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粉末状颗粒、吸附颗粒时,需要首先将液体和固体样品涂布在采样片上,然后将采样片加热、热解析形成相应的气体样品,对该气体样品进行分析,例如专利申请号ZL200610088949.7所发明的一种固体、液体样品的进样装置。
将液体和固体样品涂布在采样片上的固定区域内,可以对固定区域加热,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分析效率,减少在固定区域外的样品污染进样器。
另外,采用加热热解析的方法来产生样品气体,需要采样片是耐高温的,采样片的任何部分都要耐温,以保证采样片不会对分析造成干扰。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由二张形状和尺寸相同的高温布通过胶水粘接层叠在一起而成;于其中一张高温布上设有通孔,形成一块镂空区域;其中与镂空区域对应的是另一张高温布上的区域,作为载样区。
于带有镂空区域的高温布的一侧表面上涂布有胶水层,另外一张高温布上不设胶水层,将二张高温布重叠粘接后、得到复合的采样片,其中与镂空区域对应的是另一张的、没有胶水的高温布上的区域,作为载样区。
高温布由玻璃纤维涂覆聚四氟乙烯而成,耐温350℃;即,高温布为耐温350℃以上的玻璃纤维涂覆聚四氟乙烯而成的高温布。
高温布可以是耐高温的其它材料替代,所述耐高温的其它材料为四氟乙烯板、铝板、不锈钢板、陶瓷板或玻璃板。
胶水是耐温的硅橡胶胶水,耐温300℃;即,胶水是耐温300℃以上的硅橡胶胶水。
高温布可以透气,也可以不透气;
复合采样片为三层复合采样片,由三张形状和尺寸相同的高温布通过胶水粘接层叠在一起而成;于其中二张高温布上设有通孔,形成一块镂空区域;二张带有镂空区域的高温布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不带有镂空区域的高温布的二侧表面。分别由第一张带有镂空区域的一侧表面涂布了胶水层的高温布,第二张不带有镂空区域的没有胶水层的高温布,第三张带有镂空区域的一侧表面涂布了胶水层的高温布依次叠合通过胶水层粘接在一起而成,其中第二张没有胶水的高温布被夹在第一、第三张高温布之间。
痕量样品涂布在载样区内,采样片送入到离子迁移谱的进样器内,样品受热挥发为高热气体,被载气带入进行分析。
这种可加热的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可以一次性使用、分析一个样品,减少了样品的干扰和交叉污染,可以实现样品的热解析快速分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的正视图。
图2为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的侧视图。
图3为一种耐高温的三层复合采样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由二张形状和尺寸相同的高温布通过胶水5粘接层叠在一起而成;于其中一张高温布1上设有通孔,形成一块镂空区域3;其中与镂空区域3对应的是另一张高温布2上的区域,作为载样区4。
于带有镂空区域3的高温布1的一侧表面上涂布有胶水层5,另外一张高温布2上不设胶水层,将二张高温布重叠粘接后、得到复合的采样片,其中与镂空区域3对应的是另一张的、没有胶水的高温布2上的区域,作为载样区4。
高温布由玻璃纤维涂覆聚四氟乙烯而成,耐温350℃;
胶水是耐温的硅橡胶胶水,耐温300℃;
高温布可以透气,也可以不透气;
痕量样品涂布在载样区4内,复合采样片送入到离子迁移谱的进样器内,样品受热挥发为高热气体,被载气带入进行分析。
这种可加热的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可以一次性使用、分析一个样品,减少了样品的干扰和交叉污染,可以实现样品的热解析快速分析。
实施例1:
一种耐高温的复合采样片,由二张形状和尺寸相同的高温布通过胶水5粘接层叠在一起而成;于其中一张高温布2上设有通孔,形成一块镂空区域3;其中 与镂空区域3对应的是另一张高温布1上的区域,作为载样区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4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银-铋粉末、导电性糊剂及导电膜
- 下一篇:制造径向模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