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井电网漏电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1607.6 | 申请日: | 2013-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456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文;刘宝祥;侯媛彬;曹成;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H3/32;G01R31/02;H02J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井 电网 漏电 保护装置 | ||
1.一种矿井电网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模块(1)以及与微控制器模块(1)相接的数据存储器模块(2)和双以太网通信电路模块(3),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入端接有A/D转换电路模块(4)、漏电试验电路模块(5)、时钟电路模块(6)和按键操作电路模块(7),所述A/D转换电路模块(4)的输入端接有消噪及滤波电路模块(8),所述消噪及滤波电路模块(8)的输入端接有电网电压及零序电压传变电路模块(9)和多个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模块(10),所述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出端接有液晶显示电路模块(11)和漏电跳闸输出电路模块(1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井电网漏电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网电压及零序电压传变电路模块(9)包括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PT1、电压互感器TV9和TV10,瞬态抑制二极管TVS9和TVS10,多孔磁珠CR9和CR10,电阻R9和R10,以及非极性电容C9和C10;所述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PT1的辅助二次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电压互感器TV9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PT1的辅助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互感器TV9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9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9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9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9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9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9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9的引脚2与电阻R9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9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电网电压及零序电压传变电路模块(9)的零序电压输出端AIN10,所述多孔磁珠CR9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PT1的主二次绕组的一端与所述电压互感器TV10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PT1的主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互感器TV10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10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0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10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10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0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10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10的引脚2与电阻R10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10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电网电压及零序电压传变电路模块(9)的电网电压输出端AIN09,所述多孔磁珠CR10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10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的数量为8个且分别为第一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1)、第二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2)、第三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3)、第四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4)、第五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5)、第六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6)、第七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7)和第八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8),所述第一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1)包括第一零序电流互感器CT1,电压互感器TV1,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多孔磁珠CR1,电阻R1和R13以及非极性电容C1;所述第一零序电流互感器CT1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3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1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一零序电流互感器CT1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1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1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1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1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1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1的引脚2与电阻R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一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1)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1,所述多孔磁珠CR1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2)包括第二零序电流互感器CT2,电压互感器TV2,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多孔磁珠CR2,电阻R2和R14以及非极性电容C2;所述第二零序电流互感器CT2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4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2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二零序电流互感器CT2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2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2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2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2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2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2的引脚2与电阻R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二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2)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2,所述多孔磁珠CR2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3)包括第三零序电流互感器CT3,电压互感器TV3,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多孔磁珠CR3,电阻R3和R15以及非极性电容C3;所述第三零序电流互感器CT3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5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3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三零序电流互感器CT3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5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3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3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3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3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3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3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3的引脚2与电阻R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三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3)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3,所述多孔磁珠CR3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4)包括第四零序电流互感器CT4,电压互感器TV4,瞬态抑制二极管TVS4,多孔磁珠CR4,电阻R4和R16以及非极性电容C4;所述第四零序电流互感器CT4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6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4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四零序电流互感器CT4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6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4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4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4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4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4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4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4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4的引脚2与电阻R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四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4)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4,所述多孔磁珠CR4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五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5)包括第五零序电流互感器CT5,电压互感器TV5,瞬态抑制二极管TVS5,多孔磁珠CR5,电阻R5和R17以及非极性电容C5;所述第五零序电流互感器CT5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7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5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五零序电流互感器CT5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7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5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5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5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5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5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5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5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5的引脚2与电阻R5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5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五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5)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5,所述多孔磁珠CR5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5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六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6)包括第六零序电流互感器CT6,电压互感器TV6,瞬态抑制二极管TVS6,多孔磁珠CR6,电阻R6和R18以及非极性电容C6;所述第六零序电流互感器CT6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8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6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六零序电流互感器CT6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6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6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6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6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6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6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7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6的引脚2与电阻R6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六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6)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6,所述多孔磁珠CR6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七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7)包括第七零序电流互感器CT7,电压互感器TV7,瞬态抑制二极管TVS7,多孔磁珠CR7,电阻R7和R19以及非极性电容C7;所述第七零序电流互感器CT7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9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7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七零序电流互感器CT7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19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7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7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7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7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7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7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7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7的引脚2与电阻R7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七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7)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7,所述多孔磁珠CR7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八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8)包括第八零序电流互感器CT8,电压互感器TV8,瞬态抑制二极管TVS8,多孔磁珠CR8,电阻R8和R20以及非极性电容C8;所述第八零序电流互感器CT8的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20的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8的一次绕组的一端相接,所述第八零序电流互感器CT8的另一个输出端与电阻R20的另一端和电压互感器TV8的一次绕组的另一端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8的二次绕组的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8的引脚1和多孔磁珠CR8的引脚1相接,所述电压互感器TV8的二次绕组的另一端与瞬态抑制二极管TVS8的引脚2和多孔磁珠CR8的引脚4相接,所述多孔磁珠CR8的引脚2与电阻R8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8的一端相接且为所述第八支路零序电流传变电路(10-8)的零序电流输出端AIN08,所述多孔磁珠CR8的引脚3和非极性电容C8的另一端均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160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
- 下一篇:滑盖式电子装置及其线性移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