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手操作伸缩胶棒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0207.3 | 申请日: | 2013-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8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易姗姗;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43M11/06 | 分类号: | B43M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59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操作 伸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胶棒,尤其涉及一种单手操作伸缩胶棒。
背景技术
胶棒是学习工具类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办公中,胶棒以其方便、易用,较之胶水有其明显的优点而被广泛使用。而在当今追求效率、提高用户体验的时代,传统胶棒的缺点也在逐渐显现出来,当我们面前一堆文件需要粘起的时候,是否觉得自己的手忙不过来,可能在双手拧出传统胶棒的时候,不小心将已经整理好的需要粘的纸张打乱,或是被微风吹散,从而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目前追求用户体验的时代下,市场上却未出现相关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仅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实现单手操作并使用胶棒,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与用户体验的一种单手操作伸缩胶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单手操作伸缩胶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胶体,壳体顶部设有供胶体伸出的开口,
胶体与壳体的缝隙间竖直设有软性履带,所述软性履带下端向胶体底部弯曲,且弯曲后下端面固定在胶体底部,软性履带上端沿壳体顶部弯曲并遮盖壳体的开口;
壳体外壁靠近软性履带处竖直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由多个依次连通的槽孔构成,壳体外侧设有控制推钮,所述控制推钮位于卡槽顶部、一端从卡槽伸入壳体内连接软性履带,且能沿卡槽上下滑动并带动软性履带滑动;
软性履带四周设有避免其因滑动而变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在壳体内壁,且不与控制推钮和胶体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卡槽的两边呈对称的波浪形,且控制推钮能定位在卡槽的任一槽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软性履带的下端弯折呈弧形。
作为优选:所述胶体由内座和固定在内座上的膏体构成,软性履带固定在内座上。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壁设有避免胶体左右晃动的限位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单手推动控制推钮上下滑动,从而推动软性履带沿其限位槽上下滑动,从而使胶体从壳体的开口进、出时,同时控制开口的开关状态,从而实现单手一步完成胶棒的使用,与传统的胶棒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用户体验。从另一个方面为部分手部障碍人士,提供了更方便的产品使用。
软性履带设置在胶体与壳体的缝隙间,可以直接与控制推钮连接,不与胶体接触,所述软性履带下端向胶体底部弯曲,且弯曲后下端面固定在胶体底部,软性履带上端沿壳体顶部弯曲并遮盖壳体的开口,这种结构,当软性履带向下运动时,其上端无法遮盖壳体的开头,而下端会推动胶体向上运动,当软性履带向上运动时,其上端重新遮盖壳体的开头,而下端会拉动胶体向下运动,从而一步实现“盖子的开关”和“胶体的伸缩”。
软性履带四周设有限位槽,避免其因滑动而变形,无论软性履带如何上下移动,总有一段是直线,且下端是弯曲的连接在胶体上,限位槽固定在壳体内壁,且不与控制推钮和胶体接触,只能限制软性履带不变形,不会阻挡控制推钮和胶体的上下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未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去掉壳体的俯视图。
图中:1、软性履带;2、限位槽;3、壳体;4、内座;5、膏体;6、控制推钮;7、隔挡;8、卡槽;9、限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一种单手操作伸缩胶棒,包括壳体3,所述壳体3内设有胶体,壳体3顶部设有供胶体伸出的开口。
胶体与壳体3的缝隙间竖直设有软性履带1,所述软性履带1下端向胶体底部弯曲,且弯曲后下端面固定在胶体底部,软性履带1上端沿壳体3顶部弯曲并遮盖壳体3的开口。
壳体3外壁靠近软性履带1处竖直设有卡槽8,所述卡槽8由多个依次连通的槽孔构成,壳体3外侧设有控制推钮6,所述控制推钮6位于卡槽8顶部、一端从卡槽8伸入壳体3内连接软性履带1,且能沿卡槽8上下滑动并带动软性履带1滑动。
软性履带1四周设有避免其因滑动而变形的限位槽2,所述限位槽2固定在壳体3内壁,且不与控制推钮6和胶体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02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