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灯全屏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70168.7 | 申请日: | 2013-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7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陆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占平 |
主分类号: | B60Q1/30 | 分类号: | B60Q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0 山东省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尾灯 全屏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主要涉及汽车尾灯发光显示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的汽车尾灯其外观无论怎么变化,但都是以刹车显示红色、转向显示黄色、倒车显示白色的传统模式构成汽车尾灯的灯光语言的。其不足之处是,采取的是分屏、分区、各区固定发光色显示。将尾灯分成显示红色的刹车区、显示黄色的转向区、显示白色的倒车区三个固定的发光区,当刹车时,只刹车区发红光,其余二区不显示,闲置不用。当转向或倒车时同上述刹车,均有二区不显示,不被利用。如此,使尾灯的有效显示面积减小,其醒目、警示效果大为降低,整体发光效果差,发生事故的概率高,且不美观大方。
上述现有尾灯,当复合显示发光时与上述单一显示发光情况基本相同,例如,倒车又刹车时,尾灯的倒车区显示白色,刹车区显示红色,仅有二个区发光,另有一个发光区仍闲置不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尾灯全屏显示装置,由单片机程序控制,全屏单一显示或全屏复合显示,发光显示效果极好于现有技术,且美观、醒目、大方、大气,可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汽车尾灯全屏显示装置,包括左右尾灯、使尾灯显示的联动开关和发光显示控制电路。特征是,左尾灯6和右尾灯7内各分成I、II、III三个发光区,每个发光区安装有可分别发红光、黄光、白光的发光二极管。发光显示控制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电路1、单片机控制电路2、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3、发光执行电路4和系统电源5。信号输入电路1与单片机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接,单片机信号输出端口连接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3之输入端,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串接发光二极管LED。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左右尾灯的所分各区的发光色、发光亮度为单片机程序控制可变,例如,当刹车、转向、倒车单一功能使用时,是三个区同时发红色、黄色或白色,全屏显示,无闲置发光区,使尾灯有效发光显示面积得以最大利用,效果最好,发光显示美观、醒目、大方、大气。当刹车、转向、倒车复合功能使用时,左右尾灯的三区亦被全利用,无闲置发光区。当夜间使用行车指示功能时,全屏发光亮度经由单片机PWM控制适当调低。该装置因发光显示清晰、直观,更易引起车辆和行人的注意,可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电原理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左右尾灯发光管安装构造示意图
附图3本实用新型电原理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汽车尾灯全屏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2、3所示。其包括左右尾灯、使尾灯显示的联动开关和发光显示控制电路。左尾灯6和右尾灯7内各分成I、II、III三个发光区,每个发光区安装有可分别发红光、黄光、白光的发光二极管LED。本发明的发光显示控制电路包括信号输入电路1、单片机控制电路2、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3、发光执行电路4和系统电源5。信号输入电路1与单片机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接,单片机信号输出端口连接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3之输入端,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串接发光二极管LED。
具体电路构造是:
与汽车操纵机构联动、可发出相关信号的开关按钮依次定义为“刹车”、“倒车”、“夜模式(手动开关)”、“双闪”、“左右转向”,它们所产生的开关按钮信号分别经光偶U1、U2、U3、U4、U5、U6依次连接单片机P0输入端口的P0.0、Po.1、P0.2、P0.3、P0.4、P0.5端。
单片机P1输出端口的P1.0-P1.7与P2输出端口的P2.0,共九个输出端依次连接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VT1-VT9的栅极电路。MOS管开关恒流源电路VT1-VT9的漏极依次串接左尾灯6内的LED1-LED9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LED1LED9的光色排序依次为红、黄、白、红、黄、白、红、黄、白,其中LED1-LED3红、黄、白色发光二极管安装于第I发光区,LED4-LED6红、黄、白色发光二极管安装于第II发光区,LED7-LED9红、黄、白色发光二极管安装于第III发光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占平,未经陆占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701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