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消毒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6042.2 | 申请日: | 2013-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12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弗乐卡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78 | 分类号: | C02F1/7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项丽 |
地址: | 21555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消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毒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臭氧消毒仪。
背景技术
臭氧消毒仪具有高效、快速灭菌作用,使消费者可以在家里就能快速、方便地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及小规模的餐饮活动等场所。现有的消毒仪在使用后软管内会残留部分臭氧,而残留的臭氧会产生异味甚至是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及时消除残留臭氧的臭氧消毒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臭氧消毒仪,其包括盒体、臭氧发生器、高频逆变器、气泵以及用于控制臭氧发生器、高频逆变器和气泵的电路板,所述的臭氧发生器、高频逆变器、气泵一级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的盒体内,所述的气泵的出气口与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进气口之间连接有第一软管,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上连接有第二软管,所述的第二软管将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导入自来水管、水槽或蓄水池中进行消毒,所述的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与第二软管之间还连接有三通阀,所述的三通阀的另一出口上连接有臭氧降解器,所述的臭氧降解器也与自来水管、水槽或蓄水池相连通。
优化的,所述的臭氧发生器其包括管状的金属外壳、封盖于所述的金属外壳两端的密封帽、穿设于所述的金属外壳内且紧贴所述的金属外壳设置的铝网、安装在所述的金属外壳内且分别位于其两端部的两个安装板、安装在两个所述的安装板之间的玻璃筒、插设于所述的玻璃筒内的铜极片以及包覆于所述的金属外壳上的金属环,两个所述的密封帽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的安装板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的金属环为铝极接线端子,所述的铜极片裸露于所述的玻璃筒外的端部上电连接有铜极接线端子,所述的铜极接线端子安装于密封帽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铜极接线端子与裸露于所述的玻璃筒外的铜极片位于金属外壳的同一端。
优化的,所述的臭氧降解器与所述的第二软管的出气端通过连接管相连接,所述的臭氧降解器的出气口和第二软管的出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用于防止自来水管、水槽或蓄水池中的水逆流至臭氧消毒仪内的逆止阀。
优化的,所述的盒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臭氧消毒仪的开/关以及臭氧产生量的按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在第二软管上并联臭氧降解器,当消毒完成后,三通阀自动将第二软管关闭,接通臭氧降解器,将管内残留的臭氧通过臭氧降解器,后消除残留臭氧,有效地防止了残留臭氧产生异味甚至是副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盒体;2、臭氧发生器;3、高频逆变器;4、气泵;5、电路板;6、第一软管;7、第二软管;8、三通阀;9、臭氧降解器;10、连接管;11、逆止阀;21、金属外壳;22、密封帽;24、铜极接线端子;25、玻璃筒;26、安装板;27、铜极片;28、铝网;29、金属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臭氧消毒仪包括盒体1、臭氧发生器2、高频逆变器3、气泵4、电路板5、第一软管6、第二软管7、三通阀8、臭氧降解器9、连接管10以及逆止阀11。臭氧发生器2、高频逆变器3、气泵4、电路板5、第一软管6、第二软管7、三通阀8、臭氧降解器9、连接管10以及逆止阀11均安装于盒体1内且连接管10的出气端伸出于盒体1外,在本实施例中三通阀8为电磁阀。
如图2所示,臭氧发生器2其包括管状的金属外壳21、封盖于金属外壳21两端的密封帽22、穿设于金属外壳21内且紧贴金属外壳21设置的铝网28、安装在金属外壳21内且分别位于其两端部的两个安装板26、安装在两个安装板26之间的玻璃筒25、插设于玻璃筒25内的铜极片27以及包覆于金属外壳21上的金属环29,两个密封帽22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安装板26上开设有通气孔,金属环29为铝极接线端子,铜极片27裸露于玻璃筒25外的端部上电连接有铜极接线端子24,铜极接线端子24安装于密封帽22上。铜极接线端子24与裸露于玻璃筒25外的铜极片27位于金属外壳21的同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弗乐卡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弗乐卡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60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坐到站转换检测
- 下一篇:一种锰酸锂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