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电缆槽手孔井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2032.1 | 申请日: | 2013-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5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平;郭建湖;许红梅;詹学启;刘庆辉;姚洪锡;匡晋平;丁建荣;谢瑞丰;汪莹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2 | 分类号: | E02D2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电缆 槽手孔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应用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中的电力电缆槽手孔井。
背景技术
在我国高速铁路系统中,站后四电(四电指:牵引供电、设备供电、通信电缆、信号电缆)工程作为一个子系统,其可能受环境干扰的各种管线以及管线的连接、分歧和维修、养护设施,均隐蔽、埋设在线下工程中,并与线下工程同步施工,称之为:铁路路基与站后“四电”接口。
目前,铁路路基与站后四电工程附属构筑物的接口设计已成为高速铁路路基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无砟轨道路基和同等级铁路路基设计中,均应考虑在路基中预埋设“四电”电缆槽路,用于电缆施工、养护的手孔井和电缆横跨路基的过轨设施。由于我国高速铁路无碴轨道路基与站后“四电”工程设计技术储备尚不完备,已建成或完成设计的接口工程,其电力电缆槽手孔井的结构形式和内部空间尺寸、标准不统一,且均未能完全满足各相关专业的要求。目前已颁布实用的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集图号:通路(2010)8401中,电力电缆槽手孔井内,通信、信号电缆采用预埋钢筋托架以托挂方式穿过,通信、信号电缆暴露于电力电缆井内,也不满足强、弱电电缆分槽敷设要求。
因此,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应用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中的电力电缆槽手孔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力电缆槽手孔井,它包括由底板和设置在底板边上的井壁构成的井身,所述井身上端由盖板封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井身内设有通信信号电缆槽,所述通信信号电缆槽设置在一侧的横向井壁内侧,通信信号电缆槽与底板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与设置在所述横向井壁下端的电缆过轨管道相通;所述井身两侧的竖向侧壁设有相通的电力电缆入口。
上述方案中:
所述空隙由混凝土填充,所述混凝土内设有与电缆过轨管道相通的通孔。
所述另一侧的横向井壁开设有电缆引出路基预留孔,所述电缆引出路基预留孔与电缆过轨管道对应设置。
所述通信信号电缆槽呈L型。
所述井壁下端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泄水孔,所述泄水孔内设有PVC管。
所述井壁开设有止口,所述盖板盖设在止口上。
本实用新型内独立设有通信信号电缆槽、电缆过轨管道及电力电缆入口,以避免电磁相互干扰。井内空间可同时满足电力电缆连接设备及人工操作空间,并为电气设备提供有效的防护,且不影响无砟轨道路基面宽度、路基强度及稳定安全,是一种适用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中的电力电缆槽手孔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电力电缆槽手孔井,它包括由方形底板6和设置在底板6边上的井壁1构成的井身2,井身2内为电力电缆盘线、设备安置及人工操作区,井身2内空间尺寸需满足电力电缆环形盘线弯曲度、预留冗余长度和设备安置、人工操作的需要;井身2上端由盖板5封盖,盖板5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在井身2内设有通信信号电缆槽2.1,通信信号电缆槽2.1设置在一侧的横向井壁1内侧,通信信号电缆槽2.1与该侧横向井壁浇筑成整体;通信信号电缆槽2.1与底板6之间设有空隙,所述空隙与设置在所述横向井壁1下端的电缆过轨管道3相通;井身2两侧的竖向侧壁设有相通的电力电缆入口2.2。
本实施例中:
通信信号电缆槽2.1与底板6之间的空隙由混凝土3.2填充,混凝土3.2内设有与电缆过轨管道3相通的通孔。填充的混凝土不仅可对通信信号电缆槽2.1起到承托的作用,还可以强、弱电电缆之用钢筋混凝土板隔开,以避免电磁相互干扰。
当需要将电力电缆引出至路基外电气化所和通信基站里程处时,在另一侧的横向井壁1开设有电缆引出路基预留孔3.1,电缆引出路基预留孔3.1与电缆过轨管道3对应设置。
通信信号电缆槽2.1呈L型。
井壁1下端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泄水孔4,泄水孔4内设有PVC管。
井壁1开设有止口,盖板5盖设在止口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场浇筑,井身强度能够承受有基床填料和上部荷载产生的侧壁主动土压力及列车通过时的冲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20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