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张拉千斤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61651.9 | 申请日: | 2013-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68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廖春生;万吉祥;刘强;郝发领;杨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特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3/25 | 分类号: | B66F3/25;B66F3/26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闫彪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千斤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张应力调控装置,尤其是一种预应力张拉千斤顶,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核电站、天然气接收站、机场航站楼以及道路桥梁和大跨度厂房等建筑项目都少不了采用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通常,预应力张拉施工前,需在孔道内穿入多根形成群锚的钢绞线,由于钢绞线在孔道内长度及松弛程度不同,在使用千斤顶进行张拉过程中,难免出现钢绞线受力不均的现象。如果在张拉前不采用等应力措施,直接进行张拉,钢绞线会因为松弛状态不同导致内部拉力不同。当张拉到最终压力时,很可以由一部分钢绞线的拉力超过其极限抗拉强度,进而导致断丝、断裂等恶果。
为有效避免钢绞线受力不均导致的恶果,传统工艺需要借助单根千斤顶对群锚中每一根钢绞线分别逐个进行张拉至拉紧状态。此种传统方法显然效率低下,不仅使施工进度受很大制约,而且也增加了施工成本。
申请号为200520128226.6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穿心式张拉千斤顶,其活塞设置在缸体与穿心套之间,设置在活塞前部的撑脚与活塞相连接,并且设置在穿心套内工具锚中的工具锚环与穿心套连接,而工具夹片前部设置有一卸锚管,工具锚后部为一工具环室,其内设置有一用于顶压工具夹片的弹性体。同时,撑脚前部为敞口式,撑脚内为可放置张拉锚具的空腔,而撑脚的侧壁上设置有操作窗口。在施工中可以实现工具锚的自动夹紧和自动卸锚。然而,由于其工具夹片的松脱由卸载套同步控制,因此不能根据每根钢绞线的张力进行相应调控,无法实现钢绞线的等应力张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结构改进,提出一种可以分别进行夹紧和松脱控制,并且高效完成预应力群锚张拉钢绞线应力调整的预应力张拉千斤顶,从而为实现预应力群锚等应力拉张奠定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预应力张拉千斤顶包括由顶身(6)、固连在顶身(6)后端的回程油缸板(7)和松锚板(8),以及固连在顶身(6)前端的拉张油缸板(5)和前端管(4)构成的缸体;所述缸体的松锚板(8)和拉张油缸板(5)具有一组分别与顶身(6)中缸腔孔(10-2)对应的活塞管穿孔(10-3),各活塞管穿孔(10-3)内分别装有一根穿经对应缸腔孔(10-2)的拉张活塞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张活塞管(10)伸出松锚板活塞孔的一端具有缩径段(10-1),所述缩径段(10-1)上套有中簧(17)和中簧挡圈(18);所述中簧挡圈(18)的小径端插装在具有内锥段的锚管(9)中,所述锚管(9)内装有一端与中簧挡圈(18)接触的松张顶套(15)和抵压在位于锚管(9)内端簧(20)上的夹片顶套(13);松簧顶套(15)和夹片顶套(13)的邻近表面分别为与工具夹片(11)两端相对应的圆锥面,至少三个工具夹片(11)圆周均布在松簧顶套(15)和夹片顶套(13)之间,所述工具夹片(11)具有外锥斜面,所述外锥斜面朝中簧(17)方向以靠近活塞杆轴线的方向倾斜;所述锚管(9)对应工具夹片(11)的位置具有与外锥斜面相配的内锥段;当锚管(9)处于压缩端簧(20)并推抵中簧挡圈(18)而压缩中簧(17)的位置时,各工具夹片(11)处于对应内锥段大径的松脱夹持位置;当锚管(9)处于松释端簧(20)并趋于中簧挡圈(18)而松释中簧(17)的位置时,各工具夹片(11)处于对应内锥孔小径的内缩夹持位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后,只要控制进入缸腔孔的液压,即可方便地通过拉张活塞管的移位运动,实现按需同时实现各根钢绞线的夹紧或松释,显著提高工效,并且由于每根钢绞线的工具夹片夹紧装置彼此独立,因此可以分别进行夹紧和松脱控制,从而为实现预应力群锚等应力拉张的钢绞线等应力张拉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处于夹紧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处于松脱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特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江苏中核华兴特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616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