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8904.7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0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言;姚梓萌;杨明顺;袁启龙;李鹏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2/12 | 分类号: | B21D22/1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单点 增量 成形 液压 浮动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板材塑性成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单点增量成形技术用于板材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该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引入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分层制造思想,将复杂的三维数字模型沿高度方向离散,即分解成一系列等高线层,并相应的在各等高线层上生成成形路径,成形工具头在计算机控制下沿该等高线层面上的成形路径运动,以板材的逐次局部变形代替整体变形,将板材直接成形为所需的形状。单点增量成形包括有模成形和无模成形两种方法,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无模成形示意图,图2为有模成形示意图。有模成形需要在板材下方安装支撑模型,工具头沿着支撑模型的表面进行成形,此种成形方式成形质量较好,不过支撑模型的制作和安装较为复杂。无模成形则不需要支撑模型,成形过程相对简单,但无模成形相比有模成形所获得的成形质量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一种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
解决无模单点增量成形质量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单点增量成形装置,所述单点增量成形装置包括盛放液体的腔体,腔体通过待加工板材和密封圈密封,通过工具头使待加工板材成形。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
密封圈设置在待加工板材与单点增量成形装置之间。
腔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液压泵连接,进液口与液压泵之间设有单向阀;出液口与溢流阀连接,出液口与溢流阀之间设有压力表。
出液口与溢流阀之间还设有二位二通换向阀。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盛放液体的腔体通过待加工板材和密封圈密封,成形过程中,通过液体对板材背部施加恒定的压力,使板材得到一定的支撑,提高了单点增量成形的质量。
2、使用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液体的流动带走成形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热量,使工具头和板材之间不会发生粘结,进一步提高了成形质量。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无模单点增量成形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有模单点增量成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具头,2.待加工板材,3.正在加工的板材,4.支撑模型,5.单点增量成形装置,6.密封圈,7.压力表,8.二位二通换向阀,9.溢流阀,10.液压泵,11.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用于单点增量成形的液压浮动支撑装置,包括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包括盛放液体的腔体,腔体通过待加工板材2和密封圈6密封,通过工具头1使待加工板材2成形。
密封圈6设置在待加工板材2与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之间。
腔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液压泵连接,进液口与液压泵10之间设有单向阀11;出液口与溢流阀9连接,出液口与溢流阀9之间设有压力表7。
出液口与溢流阀9之间还设有二位二通换向阀8。
加工板材时,首先将待加工板材2安装在底部封闭的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上,再将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安装在成形设备上。在开始成形之前,通过单向变量液压泵10向单点增量成形装置5的腔体内注入液体5,使其具有一定的压力。把溢流阀9的设定压力调整到所需压力,从而在整个成形过程中,待加工板材2的底部压力同溢流阀9的设定压力保持一致。
使用本实用新型单点渐进成形过程中,在板材背部施加恒定的压力,提高了板材的成形质量。并通过底部液体的流动,能带走成形过程中所产生的部分热量。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待加工板材2的安装;
(2)根据不同的板材和成形工艺参数,确定在板材背部所要施加液体的压力值,调节溢流阀9的设定压力值,使设定压力值与所需压力值相等;
(3)二位二通换向阀4处于断开状态,通过单向变量液压泵6向腔体注入液体,当压力表3的读数同所需压力值相等时停止液压泵10;
(4)成形过程中,二位二通换向阀4调整到开启状态,随着板材的变形,多余的液体通过溢流阀5排到油缸中,使板材底部的压力保持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89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缸盖的油路结构、气缸盖及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可定位喷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