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4151.2 | 申请日: | 2013-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3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雅也;米田晴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组,特别是涉及单电池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工具、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等的电源以及作为家用、商店等的蓄电用而广泛使用电池组。
在将电池组安装到设备而使用时、进行充电时等,内部的单电池发热。基于电池组的充放电特性和寿命特性等观点,使该热量向外部散热变得重要。专利文献1、2、3等公开了用于使由内部的单电池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散热的结构的一例。
如图8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池组构成为以壳构件911、912以及在该壳构件911、912的内部所收纳的芯包920为主要元件。壳构件911、912均呈有底筒状,具有内部空间911a、912a。
芯包920由多个单电池921~928、将这些多个单电池921~928进行连接的导体板929、930、电池保持件931以及基板932构成。
在图8示出的电池组中,由单电池921~928产生的热量经由电池保持件931传递到壳构件911、912,从壳构件911、912的外表面向外部散热。
如图9所示,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池组构成为以壳构件941、942、内部所收纳的单电池951、与单电池951相连接的连接端子961、962以及在由壳构件941和壳构件942构成的内部空间942a所填充的树脂部930为主要元件。
在图9示出的电池组中,由单电池951产生的热量经由树脂部930传递到壳构件941、942,从壳构件941、942的外表面向外部散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62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864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3948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包括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实用新型在内,在以往技术中,难以一边确保单电池的散热性一边提供生产性高的电池组。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池组中,使用单电池的外周面与电池保持件的接触面来进行热量的传递,但是根据生产性等观点,有时在单电池的外周面与电池保持件之间虽小但是空出间隙,基于确保散热性这种观点确是不充分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电池组中,内部空间942a整体形成树脂部930,因此重量增加并且在生产时需要烦杂的作业。即,在内部空间942a填充树脂材料时,必须在壳构件942与单电池951之间等不能留空隙。因此,在形成树脂部930时,不能使树脂材料的填充速度太快,并且需要长时间的作业以在内部空间942a的整体填充树脂部930。特别是,在单电池的底面形成曲面而并非平坦的情况下,需要花时间来填充树脂材料。
这样,在生产时需要烦杂的作业的结构中,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实现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实现对由单电池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来一边实现提高安全性和长寿命化一边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生产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组具备单电池和外壳。
·单电池呈筒状。
·外壳由多个壳构件构成,通过将多个壳构件结合来在其内部构成单电池的收纳空间。
构成外装壳的多个壳构件包括一个呈碗状的壳构件,单电池被配置成单电池的筒轴沿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底壁内面。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组中,在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内部空间中,在从其底壁内面至侧壁开口缘的整个范围内填充形成有热传递构件,该热传递构件将单电池的热量传递到呈碗状的壳构件。而且,单电池的两个筒端各自的一部分和筒外周面的一部分与热传递构件紧密接触,其余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不与热传递构件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以下,假设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第一制造方法”)准备以下工序。
·准备一个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工序;
·对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内部空间在从其底壁内面至侧壁开口缘的整个范围填充具有流动性的热传递构件的工序;
·以筒状的单电池的筒轴沿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底壁内面的方式,将筒状的单电池收纳到填充了具有流动性的热传递构件的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内部空间的工序;
·使用其它壳构件密封呈碗状的壳构件的开口的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41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通式网络连接器
- 下一篇:具有电压保护功能的智能环网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