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在环锭细纱机上减少纱线毛羽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8640.7 | 申请日: | 2013-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62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杨欣欣;苏旭中;徐伯俊;谢春萍;刘新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04 | 分类号: | D01H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纱机 减少 纱线 毛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纱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在环锭纺细纱机上减少纱线毛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环锭纺纺是目前最主要、最成熟的纱线生产技术,其纺纱过程中,纱线经过前罗拉钳口纤维呈平行排列,受到加捻作用时,须条宽度逐渐向中心收缩,形成纺纱三角区。环锭纺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使得纱线综合质量有所下降,尤其成纱毛羽有所增加。针对此,近年来有许多研究通过改变纺纱三角区几何形态来达到改善毛羽、提高纱线质量的目的,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如紧密纺技术,通过采用各种纤维极具装置以缩小纺纱三角区,确保边缘纤维尽可能的被卷入纱体,从而减少纱线毛羽;错位纺技术,通过将离开前钳口的纱条接到邻位锭子进行纺纱,使纺纱角偏移一个锭子距离,以改变须条内纤维的张力分布和转移运动,进而改善纱线结构和成纱毛羽。
但是上述方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紧密纺技术,在环锭纺纱机上改装、操作复杂,使用和维护的成本较高,错位纺在纺纱过程中接头困难,且错位位置固定,不易调整。针对此,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在环锭纺细纱机上减少纱线毛羽的装置,该装置配置在细纱机成对输出罗拉和导纱钩之间,通过一种机械方式主动改变纱线在纺纱段的运动轨迹,继而改变加捻三角区几何形态,减少成纱毛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给出一种在环锭纺细纱机上可有效减少纱线毛羽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主动改变纱线运动路径的机械式纱路固定装置,该装置配置在细纱机成对输出罗拉和导纱钩之间。所述机械式纱路固定装置由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性的陶瓷组成,所述陶瓷纱路固定装置中间开有深4-6mm、宽4-6mm的弧形沟槽,所述弧形沟槽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在同一条直线上,以实现纱线在进入弧形沟槽之前纱路的一致性,所述纱线由弧形沟槽的上端口进入、下端口退出,在纱路固定装置内沿着弧形沟槽运动,所述陶瓷纱路固定装置为长方形结构,长度在60-65mm之间,宽度在25-30mm之间,所述陶瓷纱路固定装置由连接装置固定在细纱机台面上,所述连接装置与车台面连接的一端开有椭圆形孔,连接装置通过螺丝穿过椭圆形孔固定在车台面上,所述连接装置可沿着椭圆形孔左右移动,以实现纱线在进入弧形沟槽之前喂入角度的调节,改变纱线运动路径,实现纺纱工艺的可优化,所述连接装置与陶瓷纱路固定装置连接的一端为长方体形空心壳体,所述空心壳体由铝制材料加工而成,所述空心壳体的上端为开口端,下端开有长方形孔,所述长方形孔的位置与陶瓷纱路固定装置的下端口位置对应,所述陶瓷纱路固定装置可通过空心壳体的开口上端嵌入到铝制空心壳体中。
在上述结构中,该装置主要由两种工作方式,纺Z捻纱时,加捻三角区内右侧纤维比左侧纤维容易受到控制,弧形沟槽向右弯曲,使得三角区左侧纤维的张力变大,增加对左侧纤维的控制,以实现两边纤维的受控平衡,减少成纱毛羽;纺S捻纱时,弧形沟槽向左弯曲,使得右侧纤维得到较好的控制,减少成纱 毛羽。
本实用新型的机械式纱路固定装置采用陶瓷材质加工而成,同时通过特殊处理后表面光滑,具有高耐磨性,使用周期长,而且纤维与陶瓷材料之间的摩擦系数小,可以降低纤维与纱路固定装置之间的摩擦,特别是纺化学纤维时,可减少静电。本装置可以用于各种环锭细纱机的直接改造,该装置通过机械方式主动改变纺纱段纱线的运动轨迹,以实现三角区左右两侧纤维受力均衡,达到减少毛羽的目的。该装置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安装简便、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机械式纱路固定装置与细纱机车台面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纺Z捻纱时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纺S捻纱时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该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阐述,结合附图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86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透明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