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44208.0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1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宋兵;刘炳凯;钟晓林;林泽耿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德魁;张玲春 |
地址: | 5104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大 吨位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基桩静载试验领域中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超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灌注桩等桩型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铁路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工程中。根据国家规范要求,需对工程桩抽取一定比例进行承载力试验,以评定桩基的承载能力。静载试验因其试验结果直观、可靠,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大直径桩的承载力高达30000kN~50000kN,传统的静载试验装置难以满足试验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超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解决了传统的静载试验装置无法满足30000kN~50000kN荷载范围的静载试验需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包括压重平台组件、用于支撑该压重平台组件的支撑组件、设于压重平台组件下方的桩帽和载荷施加及测量组件,载荷施加及测量组件位于压重平台组件和桩帽之间;支撑组件包括设于地基的混凝土板、设于该混凝土板上的混凝土垫块和设于该混凝土垫块上的垫梁;压重平台组件包括设于载荷施加及测量组件上方的主梁、设于该主梁上的分布梁和设于该分布梁上的混凝土块;主梁与垫梁平行放置,分布梁和主梁垂直放置,分布梁的两端设于垫梁上。
进一步,所述主梁为变截面主梁,在主梁的中部位置处设有加强腹板和/或第一加强翼板。
进一步,每根所述主梁为可承受12000kN以上的荷载的主梁;最大试验荷载为30000kN~40000kN时选用4根以上主梁,最大试验荷载为40000kN~50000kN时选用5根以上主梁。
进一步,所述分布梁为变截面分布梁,在分布梁的中部位置处设有第二加强翼板。
进一步,所述载荷施加及测量组件由同一规格的若干个千斤顶并联油路后构成,该千斤顶均匀分布在所述桩帽上。
进一步,所述千斤顶为650吨的千斤顶,最大试验荷载为30000kN时采用6个千斤顶并联,最大试验荷载为30000kN~40000kN时采用8个千斤顶并联,最大试验荷载为40000kN~50000kN时采用10个千斤顶并联。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板采用现场浇注的方式制成,混凝土板内部设有用于加强的构造钢筋。
进一步,所述主梁长12m,主梁的截面尺寸为1.35m×0.65m,采用Q345钢材制成;所述分布梁长14米,截面尺寸为1.35m×0.65m,采用Q345钢材制成;所述混凝土垫块尺寸为2×1×0.8m,采用C30混凝土制成;所述垫梁长12m,截面尺寸为0.8×0.6m,采用Q345钢材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作30000kN~50000kN静载试验的装置,该装置能减少现场准备工作量,节约时间和成本,减少建筑垃圾,且可安全可靠地完成试验工作;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垫梁、混凝土垫块及需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板组合而成的支撑组件,减少了现场准备工作量,解决了重物平台的支撑问题;
3、实用新型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了主梁及分布梁的尺寸和重量,达到方便运输及提高吊装安全性的目的;
4、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静载试验装置,在试验桩及桩帽施工完成并达到试验龄期后,可对极限承载力30000kN~50000kN的试验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达到测试试验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目的,本试验装置安全可靠,便于吊装运输及组合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超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沿着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沿着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主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沿着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4沿着D-D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4沿着E-E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分布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沿着F-F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图8沿着G-G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442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显著性的网格模型3D打印切片方法
- 下一篇:自动化铝材加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