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控盘炮打尾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3080.8 | 申请日: | 2013-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2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胡达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达广 |
主分类号: | F42B4/30 | 分类号: | F42B4/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51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 盘炮打尾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烟花炮竹机械的一个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烟花炮竹是东莞的传统产业,在东莞每逢过年过节大家总会燃放烟花炮竹,特别是燃放鞭炮来助兴,这也是一个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目。鞭炮的结构很简单,在炮筒内放入火药和引信然后封口即可。炮筒是用纸卷绕、切断、搓实而成的。炮筒在打尾前是一个通孔,无法装载火药。炮筒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要把这个通孔的一端堵塞,成为一个盲孔,好用于装载火药。这道工序行内人就叫打尾;所谓盘炮就是把炮筒捆绑成正六角盘形如图3所示,这种捆绑形式牢固可靠,被本行业广泛采用。对盘炮打尾这道工序以前是纯手工操作的,靠敲打打尾针的方式来完成。近年出现了手动打尾机才实现了半机械化。现有技术下的手动打尾机就是在工作台上以用手推动盘炮的进给的方式,推动盘炮经过打尾针的下面,再用另一只手摇动打尾机手柄驱动打尾针进行轧打。用手动打尾机打尾,比用纯手工敲打打尾针的方式打尾速度快了很多,但是它也存在不少的缺点,如劳动强度大,手动进给难度高、难学习、难掌握,同时由于这种方式定位不准确容易造成大量废炮筒等等,这些缺点在轧打盘炮时更为突出。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手动盘炮打尾机劳动强度大和手动进给定位不准确,容易造成废炮筒多的缺点。本方案采取了一些技术措施:用机械动力(电动机)替代人工动力、用数控自动进给替代人工手动进给。所述的数控自动进给是在纵向滑台上固定装夹盘炮,在横向滑台上安装电动打尾机头。通过单板机等,控制纵滑台和横滑台的同步移动,使打尾针对准每一排炮筒,从而实现数控自动进给。具体方案是:在手动打尾机头上安装电动机用于驱动手动打尾机头工作,使它变成电动打尾机头。电动打尾机头装在数控自动进给装置上;所述的数控自动进给装置是在底座14上加工出纵燕尾块5,在纵燕尾块5上安装纵丝杆12和纵步进电机6,纵丝杆12安装在纵步进电机6的轴上。纵滑台4上加工有与纵燕尾块5相匹配的燕尾槽并安装有螺母,纵滑台4装在底座14和纵燕尾块5上并通过螺母与纵丝杆12螺纹连接在一起,纵滑台4上固定安装有固定夹具3,固定夹具3通过弹簧11连接有活动夹具10。纵步进电机6可通过纵丝杆12驱动纵滑台4纵向直线滑动,在底座14上纵滑台4经过的地方安装有纵光电复位传感器;横梁7上加工有横燕尾块1并横向装在底座14上,横燕尾块1上安装有横丝杆2和横步进电机9,横丝杆2与横步进电机9的轴连接在一起,横滑台13上加工有与横燕尾块1相匹配的燕尾槽和安装有螺母,横滑台13装在横梁7和横燕尾块1上,螺母与横丝杆2螺纹连接在一起。横步进电机9可通过横丝杆2驱动横滑台13直线横向滑动,在横梁7上横滑台13经过的地方安装有横光电复位传感器;电动打尾机头装在横滑台(13)上,电动打尾机头的从动齿轮17上装有磁铁19,磁铁19经过的圆周旁边装有霍尔传感器20;电路结构是:霍尔传感器20连接单板机,单板机分别连接纵光电复位传感器、横光电复位传感器、电机18的电源开关、纵步进电机控制器和横步进电机控制器。纵步进电机控制器连接纵步进电机驱动器,纵步进电机驱动器连接纵步进电机6。横步进电机控制器连接横步进电机驱动器,横步进电机驱动器连接横步进电机9。
由于本方案使用了电动机替代人工动力,在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工作速度,打尾机的人工进给改为数控自动进给后,炮筒的进给定位精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消除因定位不准而造成的废品现象。由于本技术方案的自动化程度高,所以完全可以实现一个工人同时操作多台盘炮打尾机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数控盘炮打尾机左前俯视图。
图2.数控盘炮打尾机左前俯视放大图。
图3.盘炮左前俯视图。
图中:横燕尾块1、横丝杆2、固定夹具3、纵滑台4、纵燕尾块5、纵步进电机6、横梁7、盘炮8、横步进电机9、活动夹具10、弹簧11、纵丝杆12、横滑台13、底座14、拉手15、主动齿轮16、从动齿轮17、电机18、磁铁19、霍尔传感器20、主轴21、滑块22、打尾针片23。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达广,未经胡达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30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断路器故障显示方法、智能断路器、故障识别终端
- 下一篇:一种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