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上自救携行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30216.X | 申请日: | 2013-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73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舟;周道裕;李春爱;马国亮;石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76180部队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055***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上 自救 携行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装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上自救携行装备。
背景技术
部队在水上训练、作战和抢险救灾以及地方水上作业人员执行任务时一般都会穿戴救生衣。目前装备的救生衣大多是背心式的,即在布料内填充泡沫或者软木作为浮体。这种救生衣体积较大,绑带较多,战士在使用武器和携带其他装具时行动不便;同时,在陆地和舰艇事先穿戴救生衣,不利衣服透气,身体感觉闷热不适;泡沫救生衣只能浮在水面以上,会游泳的人员不能划水行进,也无法潜入水内躲闪或隐蔽。
在民用领域中也有充气式的救生衣,在遇险后使用充气装置为救生衣充气作为浮体。然而在海上遇险后这种救生衣只能提供将人体浮于水面之上的作用,战士在茫茫大海中有可能遇到不少突发情况而难以解决,因此,仅使用充气式的救生衣也无法满足水上作战部队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利于应对突发情况的水上自救携行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水上自救携行具,包括由柔软材料制成的带状气囊,所述气囊的两端接有相互配合的接合装置,所述接合装置连接后,所述气囊形成可缠绕在腰部的环形,所述气囊上设有充气装置和排气装置,所述气囊上可拆装的设置有应急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的任一长边上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裹布,所述裹布的两长边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粘扣带,所述粘扣带连接时,所述裹布围成用于收纳气囊的空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裹布的边缘设有反光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气囊的两短边分别设有连接带,所述接合装置包括设置在各连接带末端的插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应急包挂设在连接带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应急包内放置有压缩干粮、瑞士军刀卡、三角巾急救包、碘伏消毒清创棉片、袋装蒸馏水、卡扣止血带、防水LED手电筒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气装置包括自动充气接头,所述自动充气接头外接有压缩气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充气装置包括吹气式充气管,所述吹气式充气管的进气端设有排气单元,使吹气式充气管同时作为排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带状气囊代替背心式的救生衣,平常气囊不充气使其围绕在人体腰部,并不妨碍人员的行动,遇险时利用充气装置对气囊充气使得人体浮起,同时在气囊上设置应急包供遇到突发情况时作为自救使用,为抢救伤员赢得时间,为水上作战、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缠绕于腰部后的示意图;
图3是应急包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水上自救携行具,包括由柔软、耐磨的布质材料制成的带状气囊1,使得该气囊1在不充气状态时可以沿任意方向折叠、弯折。气囊1的左、右两端接有相互配合的接合装置,该接合装置包括缝制于气囊1两端的连接带6,和分别安装在连接带6上的插扣7。当两插扣7插接时,气囊1形成可缠绕在腰部的环形,并且插扣7在连接带6上的位置可调,使得上述环形能够根据不同尺寸的腰部进行调整。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带6上设有一个应急包2,以供人员在水上遇到突发情况时作为应急使用。该应急包2背面的上部固定有挂带12,挂带12的前端固定在应急包2背面的上部,末端可拆装的连接在应急包2背面的下部,使得连接带6从挂带与应急包2背面之间穿过,从而令应急包2挂设在连接带6上,并且方便拆卸和安装。上述可拆装的连接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粘扣、插接扣等。
应急包2内设置有多个空腔,这些空腔放置有压缩干粮、瑞士军刀卡、三角巾急救包、碘伏消毒清创棉片、袋装蒸馏水、卡扣止血带、防水LED手电筒等,以满足各种突发情况的需求。而上述的这些装备均有防水的外包装塑料袋。
如图1所示,气囊1上设有充气装置和排气装置。其中充气装置至少包括自动充气装置。自动充气装置包括安装在气囊1上的自动充气接头8,自动充气接头8的螺旋接口处接有压缩气瓶9,同时自动充气接头8处还外设有一条充气用的拉绳11,拉动拉绳11之后,自动充气接头8内的刺针刺穿压缩气瓶9,在2秒内自动将气囊1充满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6180部队,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76180部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302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