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9530.8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2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华;吉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42 | 分类号: | E04H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义***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后排 立体车库 载车板 过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停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
背景技术
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存、取车时,升降盘需停放于底层导轨上。升降盘停车表面端部高度一般为50mm~75mm,底层导轨高度一般为20mm~50mm,即升降盘停车表面端部距地面垂直高度为70mm~125mm。标准JB8910-1999规定:“载车板停车表面端部与出入口地表面接合处的水平距离应不大于40mm,垂直高差应不大于50mm。”。为符合标准JB8910-1999规定,更为了便于行车,目前市场中单排停车设备一般采用地基预留坑或设置固定式过渡架,但单排停车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为更好的使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多排停车设备日渐增多,地基预留坑或固定式过渡架便成了多排停车设备共用通道中的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采用地基预留坑或固定式过渡架成本高、占用共用通道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包括一具有斜坡的过渡板,位于所述过渡板下部两端的两个底板,所述过渡板、底板通过一随动卡板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随动卡板的前端沿纵向方向上设有一滑槽,所述滑槽为开口斜向下的“丿”字型半开口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开口处设有一挡块。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板和底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筋板。
进一步的,所述过度板上表面设有用于防滑的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下表面设有一减震橡胶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过渡板、底板通过一随动卡板相互固定连接形成的载车板过渡架,使机械停车设备既能实现各车位车辆的顺利存、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前后排立体车库的载车板过渡架,其包括一具有斜坡的过渡板1,位于过渡板1下部两端的两个底板10,过渡板1、底板10通过一随动卡板6相互固定连接。载车过渡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过渡板1和底板10之间的至少一个筋板11。本实施例中,过度板1上表面设有用于防滑的凸起。优选的,过渡板1为花纹钢板折弯件,其斜坡坡度与长度需根据用户现场情况而灵活调整,保证行车平稳过渡。过渡板1与随动卡板6、底板10、筋板11通过焊接成为一个装配体,较佳的,筋板11共三件,其中两件分别设置于底板10上与随动卡板6相对的边侧,另一件设于过渡板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设置筋板11是用于加固本载车板过渡架。
具体的,随动卡板6的前端沿纵向方向上设有一滑槽,滑槽为开口斜向下的“丿”字型半开口滑槽,设置滑槽是为了可以用导向销2连接于升降盘上,可以随升降盘一起起落,不占用地面空间。滑槽形状及行程需随过渡板1斜坡坡度与长度的变动而调整,以确保升降、旋转安全而准确。滑槽开口处设有一防止导向销2脱落的挡块3,挡块3用垫圈4、螺钉5连接于随动卡板6上,用于防止载车板固定架脱销坠落。底板10下表面设有一减震橡胶板9,减震橡胶板9共2件,分别用垫圈7、螺钉8连接于底板10上,对载车板固定架起减震与降噪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95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