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切块成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5963.6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05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劭宸;程昊;王增华;林宏晓;项侠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项侠风 |
主分类号: | B26D5/20 | 分类号: | B26D5/20;B30B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1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切块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柔性物料加工机械,尤其是一种新型切块成型机。
背景技术
对柔性材料进行加工时,通常要涉及到对其进行剪切和成型的操作。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切块成型机为半自动式,需要操作人员手工摆放物料,并操作机器进行剪切和按压成型的动作。这种方式不仅生产效率低,良品率差,而且容易出现人员的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切块成型机,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设置伺服电机和传感器,可精确对待加工的物料进行传输和定位,实现自动化剪切和按压成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切块成型机,结构中包括底座以及串联设置在底座上的传送带I和传送带II,传送带I和传送带II的下方分别设置伺服电机I和伺服电机II,伺服电机I驱动传送带I,伺服电机II驱动传送带II;传送带I和传送带II的下方还分别设置传感器I和传感器II;传动带I上方设置切割器,传送带II上方设置成型器。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两端设置有安全光栅。
作为优选,所述传感器I和传感器II采用光电传感器或接近式传感器。
作为优选,所述切割器和成型器采用液压缸驱动。
作为优选,新型切块成型机的控制器采用PLC,所述伺服电机I和伺服电机II以及传感器I、传感器II和安全光栅的输出端与PLC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伺服电机I和伺服电机II以及切割器和成型器的输入端与PLC 的输出端相连。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传感器,可精确定位物料位置,PLC控制伺服电机的传送速度和时间,可精确确定物料的剪切长度和按压成型位置。切割器和成型器采用液压缸驱动,保证了足够的剪切力和按压成型力。安全光栅的设置预防了人的身体误入机械运动区域而出现的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传送带I;3、传送带II;4、伺服电机I;5、伺服电机II;6、传感器I;7、传感器II;8、切割器;9、成型器;10、安全光栅。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包括底座1以及串联设置在底座1上的传送带I2和传送带II3,传送带I2和传送带II3的下方分别设置伺服电机I4和伺服电机II5,伺服电机I4驱动传送带I2,伺服电机II5驱动传送带II3;传送带I2和传送带II3的下方还分别设置传感器I6和传感器II7;传动带I2上方设置切割器8,传送带II3上方设置成型器9。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底座1两端设置有安全光栅10。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传感器I6和传感器II7采用接近式传感器。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切割器8和成型器9采用液压缸驱动。
此外,新型切块成型机的控制器采用PLC,所述伺服电机I4和伺服电机II5以及传感器I6、传感器II7和安全光栅10的输出端与PLC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伺服电机I4和伺服电机II5以及切割器8和成型器9的输入端与PLC的输出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物料被放置在传送带I上后,动过伺服电机驱动,物料被传送到传感器I处,而后通过PLC控制伺服电机I的转速和运转时间,物料被精确传送至剪切器处,而后PLC控制剪切器剪切物料。剪切完毕后,PLC控制伺服驱动器I和伺服驱动器II分别驱动传 送带I和传送带II,将剪切后的物料传送至传感器II处,而后通过PLC控制伺服电机II的转速和运转时间,物料被精确传送至成型器处,PLC控制成型器对物料进行按压成型。最后物料成品被传送带II送出。在设备运行时,如果安全光栅被遮挡,即说明有物体或人的身体进入到危险区域,PLC立即停止一切工作,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项侠风,未经项侠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59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