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弹力闭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2150.1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315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哈罗德·瑞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盖泽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德国盖泽两合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3/12 | 分类号: | E05F3/1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闫俊芬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力 闭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闭门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低弹力闭门器。
背景技术
闭门器是通过对闭门器中的液体进行节流来达到缓冲作用并实现对关门过程的控制,使关门过程的各种功能指标能够按照人的需要进行调节。
液压闭门器的基本构件有支承导向件、传动齿轮、复位弹簧、单向阀、齿条柱塞、节流阀芯和壳体、端盖、密封圈以及连杆。壳体和连杆起着固定闭门器和连接门扇和门框的作用。
当开门时,门体带动连杆动作,并使传动齿轮转动,驱动齿条柱塞向右方移动。在柱塞右移的过程中弹簧受到压缩,右腔中的液压油也受压。柱塞左侧的单向阀球体在油压的作用下开启,右腔内的液压油经单向阀流到左腔中。当开门过程完成后,由于弹簧在开启过程中受到压缩,所积蓄的弹性势能被释放,将柱塞往左侧推,带动传动齿轮和闭门器连杆转动,使门关闭。
在弹簧释放过程中,由于闭门器左腔的液压油受到压缩,单向阀被关闭,液压油通过壳体内部的油孔流出,并经过2条装有节流阀芯的流道回流到右腔。因此液压油对弹簧释放构成了阻力,即通过节流达到了缓冲的效果,使门关闭的速度得到了控制。
现有的闭门器要依据标准DIN EN1154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项目为在小角度,一般行内指0-4°的关门力矩,标准要求0-4°为具有高关门力矩以实现撞锁功能,而在其余开门角的关门力矩采用小力矩,,相对小角度此处的其余开门角为大角度,一般行内指大角度是指大于4°时的角度,例如:闭门器在开门角介于88-92°时为最小力矩3Nm。由此,闭门器所使用的弹簧根据要求应该设置为满足0-4°和其余开门角时的多种不同力矩要求,这就会最终导致过高的关门力矩,并由此还会影响到开门力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低弹力闭门器。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弹力闭门器,包括其内形成有活塞腔的壳体、可前后滑动地设置在活塞腔内的活塞、可前后滑动且将活塞右侧的腔室分为两部分的隔离活塞,可前后滑动地设置在隔离活塞右侧的弹簧座,设置在所述的活塞和隔离活塞之间的低弹力弹簧,设置在所述的隔离活塞和弹簧座之间的高弹力弹簧,以及可连通活塞左侧腔室与低弹力弹簧所在腔室的第一通道和连通活塞左侧腔室和高弹力弹簧所在腔室的第二通道,其中,所述的第一通道活塞侧的开口被在开启角为小角度时活塞封闭在开启角为大角度时开放,所述的第二通道内设置有在小角度将第二通道导通在大角度时将所述的第二通道封闭的控制阀。
所述的控制阀包括贯穿壳体并与所述的第二通道相交的阀腔,尾部被局限在阀腔内端部伸入活塞腔并可与活塞干涉的顶杆,将所述的阀腔外端封闭的密封栓以及与所述的顶杆上端部连接的阀板,所述的阀板与密封栓间设置有上弹簧。
在所述的顶杆和阀杆间设置有下弹簧,所述的上弹簧和下弹簧将阀板夹持定位在阀腔内。
还包括连杆,所述的连杆右端与弹簧座螺接,左端匹配地穿过形成在隔离活塞中心的通孔并允许所述的隔离活塞相对其自由前后滑动,在所述的隔离活塞两侧的连杆上形成有限位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低弹力闭门器,在活塞腔内设置两个弹力不同的弹簧,通过活塞的动作实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控制,能够实现低弹力弹簧和高弹力弹簧的交替工作,实现小角度时仅高弹力弹簧工作而大角度时仅低弹力弹簧工作,这样就能保证小角度时的大力矩大角度时的小力矩,实现了撞锁功能的基本保证并提高了开门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闭门器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第二通道导通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所示为第二通道封闭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盖泽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德国盖泽两合有限公司,未经盖泽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德国盖泽两合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2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