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1995.9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818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周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5234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普及,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如手机之类,经常会碰到电子产品电源不够用;为了让电子产品可以持续性的使用,市场出现了车载充电器,通过汽车的电瓶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而目前市场上的车载充电器,采用壳体与电路结合的方式,其中壳体都采用分体结构,通过左右两个半块拼接固定而成,如授权公告号为:20209466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名称为:车载充电器,该车载充电器的充电器体即壳体,为双体扣合结构,为了保证壳体的扣合紧密,该充电器体的上端设有扣接的上盖以及设置在下端与其螺纹连接的电源输入插头,这种结构的车载充电器在使用时,用于电源输入插头是通过螺纹与充电器体连接,电源输入插头可能出现松动,在插入汽车的充电接口时,出现电源输入插头连接不良;其次上盖是通过扣接固定于充电器体的上端,在其受到撞击或晃动时,上盖容易脱离,从而造成内部电路外露,不利于保护内部的电路;另外充电器体采用两个半块扣接,在受到碰撞的时候,容易分开,导致内部电路外露受到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车载充电器壳体采用分体式结构带来的上盖易脱离、内部电路易暴露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充电器,该车载充电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一体成型的壳体,壳体的上端设有开口和盖体,盖体与壳体固定连接并密封开口,壳体的内部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部设有电路板以及充电接口,所述壳体的上端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置充电接口的安装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电源接头,电源接头与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地,盖体与壳体扣接,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多个连接柱,所述盖体的下端面设有与连接柱相配合的连接管,连接柱与连接管插接。
进一步地,容置腔内设有至少3个连接柱,其中3个连接柱呈正三角形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呈圆锥状,连接柱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接口为USB接口,且容置腔内部设有两个充电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接头与电路板之间设置有将电源接头顶出的弹性单元;电源接头通过弹性单元与电路板连接。
其中,弹性单元为弹簧或弹片。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成型的壳体以及盖体和壳体采用连接柱和连接管的套接,提高了车载充电器的紧密性,在外力下不易松动,保护了内部电路;另外采用了弹性件,使得电源接头能够很好的与车载充电借口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
1——壳体 11——容置腔
12——连接柱 13——安装孔
2——盖体 21——连接管
3——USB接口 4——电源接头
5——弹性单元 6——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
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一体成型的壳体1,壳体1的上端设有开口和盖体2,盖体2与壳体1固定连接并密封开口,壳体1的内部形成容置腔11,容置腔11内部设有电路板6以及充电接口,所述壳体1的上端部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置充电接口的安装孔13,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电源接头4,电源接头4与电路板6连接。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采用一体成型的壳体1,在进行安装的时候,直接通过上端的开口将电路板6以及充电接口安装于其内,并卡接在容置腔11内;安装方便。而采用分体式的壳体1,在制作时,需要开两次模,成本上有所增加,而采用一体成型的壳体1,仅仅只需要一次开模即可;其次,在装配上,分体式的壳体1需要将两个半块固定,固定时,为了能够使得壳体1能够稳固,目前的厂家大多数采用粘接、熔接或超声波焊接,采用这些方式时,会造成密封性较差,熔胶溢出的问题。当然也有采用扣接的方式,但扣接方式,在遇到碰撞、震动时,容易分裂,不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艾炜特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19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