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有效防止熔核偏移的铝合金用点焊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10259.1 | 申请日: | 2013-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09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钱根来;李康;魏鑫;夏守忠;陈微霞;丁亭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奕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30 | 分类号: | B23K11/30;B23K11/11;B23K11/18;B23K10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7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效 防止 偏移 铝合金 点焊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点焊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点焊电极,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有效防止熔核偏移的铝合金用点焊电极。
背景技术
铝合金的电阻点焊是汽车车身自动化生产中最重要的焊接工艺方法,但是铝合金电阻点焊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电极过快烧损,引起电极的频繁更换。影响生产效率。通过对铝合金点焊电极烧损失效机理的研究发现,点焊时电极与铝合金工件接触面间的不均匀点接触造成通电瞬间局部小爆炸而使电极端面局部区域产生塑性变形,这种局部的塑性变形反过来又加剧了电极与工件接触面间的不均匀点接触,由不均匀点接触引起的局部小爆炸和铜铝合金化交互作用,使电极失效速度加快。铝合金焊接有很多的方法和工艺,但众所周知,铝合金的电阻点焊是汽车车身自动化生产中最重要的加工方法,但是,由于铝合金具有非常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其表面又往往具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其熔点温度是铝合金熔点温度的3倍以上,这就给铝合金材料的电阻点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普通碳钢点焊相比,铝合金点焊不仅需要采用较大的焊接电流,而且焊接分流影响较大,电极烧损严重,电极直径变化大,对于一般低碳钢的点焊,电极寿命可以达到几千点,而铝合金的点焊一般仅能达到几十点,焊接质量难以控制,远远不能满足连续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铝合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电极寿命和焊接质量,便成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铝合金点焊电极延寿技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减轻电极与铝合金工件接触面间的铜铝合金化以及减少不均匀点接触造成的局部小爆炸,而现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有人尝试采用在电极底部加上镀层的方法,不但成本过高,而且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点焊时电极与铝合金工件接触面间的不均匀点接触造成通电瞬间局部小爆炸而使电极端面局部区域产生塑性变形,这种局部的塑性变形反过来又加剧了电极与工件接触面间的不均匀点接触,由不均匀点接触引起的局部小爆炸和铜铝合金化交互作用,使电极失效速度加快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有效防止熔核偏移的铝合金用点焊电极。
2、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能有效防止熔核偏移的铝合金用点焊电极,包括电极本体,还包括散热管,所述的电极本体由电极圆盘底座和电极工作端组成;所述的电极圆盘底座和电极工作端都为圆筒形;所述的电极圆盘底座和电极工作端内部有一个共同的圆柱形空腔;所述的电极圆盘底座的外径大于电极工作端的外径;所述的电极工作端远离电极圆盘底座的一端还包括过渡斜面;所述的过渡斜面的两端分别与圆柱形空腔的侧面和电极工作端的外侧面连接;所述的圆柱形空腔的侧面和电极工作端的外侧面平行;所述的过渡斜面与圆柱形空腔的侧面的夹角为30-60°;所述的散热管位于圆柱形空腔中;所述的散热管的顶部与电极圆盘底座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散热管的底部高于圆柱形空腔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的过渡斜面与圆柱形空腔的侧面的夹角为43°。
优选地,所述的散热管的底部离圆柱形空腔的底部的距离为0.5-1mm。
优选地,所述的散热管的底部离圆柱形空腔的底部的距离为0.7mm。
优选地,所述的散热管的材质为铜,其内部装有水。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还包括散热管,散热管位于圆柱形空腔中,散热管的顶部与电极圆盘底座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散热管的底部高于圆柱形空腔的底部,点焊时过渡斜面首先接触工件表面,开始点焊过程,此时过渡斜面包围(即对应圆柱形空腔)的工件部分会发生隆起,与散热管接触,此时此处的工件的温度会迅速降低,工件中熔化的金属迅速凝结,熔核不易偏移,焊接效果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奕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奕辰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102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