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7084.9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69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蒋日超;徐云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镇海泰达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2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残渣 回收 塔塔釜 改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残渣回收塔,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苯酐等材料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苯酐等材料残渣回收塔塔釜结构中通常采用将U型加热器卧式安装在立式回收塔塔釜釜底内,然而由于塔釜内的苯酐及其重组份混合物,熔点基本都在200℃以上,而常规的加热管40彼此之间采用60度三角形状分布结构设置(见附图3),导致管间距小,通常只有27.7mm,容易出现在加热管的管间距之间产生结焦现象,直接降低加热管本身使用性能及寿命,同时也降低残渣回收塔塔釜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残渣回收塔塔釜结构存在着管束间距之间容易产生结焦现象,直接降低加热管本身使用性能及寿命,同时也降低残渣回收塔塔釜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等现状而提供的一种可更大程度上的防止管束间距之间容易产生结焦现象,提高加热管本身及残渣回收塔塔釜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的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包括釜底管箱,其特征在于:釜底管箱内设有加热管的进管区和出管区,进管区和出管区内的加热管相互之间呈方形排列结构。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了管束间的间距,有效起到防止相对加热量过大而导致在管束间结焦现象的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热管彼此之间的纵向间距为55.4mm。提高防止纵向间隔的加热管束间结焦现象的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热管彼此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2mm。提高防止横向间隔的加热管束间结焦现象的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的进管区和出管区内设有防止加热管超温结焦发生的温度传感器。更大程度上提高防止加热管超温结焦现象的发生,提高加热管及回收塔塔釜的使用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热管的管径采用直径为19mm。提高防止加热管束间结焦现象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了管束间的间距,有效起到防止相对加热量过大而导致在管束间结焦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加热管及回收塔塔釜的使用安全性及使用寿命。相对于三角形排列结构的回收塔,使用寿命及使用安全性提高了10倍以上,加热管可保持更长的使用时间而不发生结焦损坏失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中加热管的排列分布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残渣回收塔塔釜结构中加热管局部排列分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残渣回收塔塔釜改进结构,包括釜底管箱10,釜底管箱10内设有U型加热管的进管区20和出管区30,进管区20和出管区30内的加热管40相互之间呈方形排列结构。加热管40彼此之间的纵向间距L为55.4mm。加热管40彼此之间的横向间距为32mm,加热管40的管径采用直径为19mm。进管区20和出管区30内设有防止加热管超温结焦发生的温度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镇海泰达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镇海泰达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70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