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01198.2 | 申请日: | 2013-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769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娜;李晶;刘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22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张力 性气 排气 减压 原理 教学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教学模型,尤其涉及一种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
背景技术
在医疗临床,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常见于较大肺气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深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单向活瓣,故吸气时空气从裂口进入胸膜腔内,而呼气时活瓣关闭,不能让腔内空气从裂口排出。如此,胸膜腔内空气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升高,压迫患侧肺组织,使之逐渐萎陷,并将纵隔推向健侧,挤压健侧肺,产生呼吸和循环功能的严重障碍;有时胸膜腔内的高压空气被挤入纵隔,扩散至皮下组织,形成颈部、面部、胸部等处皮下气肿。
张力性气胸是可迅速致死的危急重症。急救时,应迅速在锁骨中线与第2肋间交点处用针头穿刺胸膜腔排气减压,并外接单向活瓣装置,如可在插入针头的针栓处缚扎一软质薄膜套管,起到单向活瓣作用。这样在呼气时软质薄膜套管被气体冲开,空气能从包裹针头的软质薄膜套管的开口端排出;而吸气时软质薄膜套管下垂封堵针头,空气不能进入。最终达到胸腔内多余气体排出的目的。
在医学院校教学中,学生应该了解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的原理并掌握临床的急救措施,但在学习过程中又不可能完全通过医疗临床在患者病体上实现。就教学教具市场看,尽管目前已有多种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模拟的模型,但是尚未有关于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具的报道;尤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治疗的原理,才能熟练掌握医疗技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满意的服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通过采用胸膜腔模拟体,使学员无须直接接触患者人体,即可达到理解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的效果,并为学员反复练习深入理解原理掌握治疗方法提供了便利。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密封壳体及与其密封连接的排气用气球构成的胸膜腔模拟体,密封插入所述壳体且针尖与针栓分别位于壳体内部及外部的排气针头,一端管口密封套装在所述针栓外部、另一端管口敞开的软质薄膜套管及封盖在壳体上开设的进气口上的塞堵。
所述壳体的形状为多面体或底面为平面的曲面体,其材质采用PVC。
所述软质薄膜套管的材质为塑料或橡胶。
所述壳体表面包覆硅胶材质的仿真皮肤层。
所述气球的材质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出一种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通过采用胸膜腔模拟体代替真实患者人体,使学员无须亲临临床接触患者,即可达到清楚理解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并掌握治疗方法。本装置使用简捷方便,可反复练习使用,为学员深入理解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掌握治疗方法提供了便利,适宜在医疗及医学教育领域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胸膜腔模拟体,1气球,2壳体,3塞堵,4排气针头,41针尖,42针栓,5软质薄膜套管,6仿真皮肤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种张力性气胸排气减压原理教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密封壳体2及与其密封连接的排气用气球1构成的胸膜腔模拟体A,密封插入所述壳体2且针尖41与针栓42分别位于壳体2内部及外部的排气针头4,一端管口密封套装在所述针栓42外部、另一端管口敞开的的软质薄膜套管5及封盖在壳体上开设的进气口上的塞堵3。所述排气针头可采用市售规格为18G的针头。所述软质薄膜套管5的材质可采用塑料或橡胶,具有柔软下垂特性。实际应用中,上述软质薄膜套管可采用橡胶手指套、避孕套或塑料套等制作。使用时,将其一端套装并缚扎在针栓42上,另一端为开口,使用时,随壳体2内气压的变化,可有效排气或下垂封堵在针栓部位。
上述壳体2的形状可为多面体或底面为平面的曲面体,其材质采用PVC。本实施例中,壳体2采用六面体且为正方体。
所述壳体2表面包覆硅胶材质的仿真皮肤层6,这样使壳体的触感更接近真实人体,有助于理解演示原理。气球采用市售产品,其材质为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按压后,经释放可迅速恢复原形,保证形成壳体内的正负压,确使操作效果与患者实体状况吻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未经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011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