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浓度工业废水厌氧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91070.2 | 申请日: | 2013-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130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丁炜鹏;何小芬;张鑫;张先;孙冬;朱永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中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卿诚;吴彦峰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工业废水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浓度工业废水厌养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产生的超高浓度有机废水中,酸、碱类众多,往往具有强酸或强碱性。一是需氧性危害:由于生物降解作用,高浓度有机废水会使受纳水体缺氧甚至厌氧,多数水生物将死亡,从而产生恶臭,恶化水质和环境。二是感观性污染:高浓度有机废水不但使水体失去使用价值,更严重影响水体附近人民的正常生活。三是致毒性危害:超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机物,会在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中不断累积、储存,最后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针对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系统,运用“改良水解酸化系统+改良UASB系统”形成一个高效厌氧处理系统,针对BOD5、CODcr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有很高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和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浓度工业废水厌养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和USAB系统,所述水解酸化池内分为四格,每一格设置有折流板,所述USAB系统包括污泥反应区、三相分离器和气室,所述水解酸化池通过回流管与USAB系统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解酸化池内从如水口至出水口分为四格,每格内部分为上流隔室和下流隔室,上流隔室与下流隔室的宽度之比取4:1。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流隔室沿水流前进方向的长宽比为1:3,宽高比为1: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水解酸化池内的前三格内分别设置有清水搅拌器和弹性填充料,在第四格内设置有污泥回流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折流板的折角取45°,折流板伸入上流室的中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三相分离器上端设置回流管与USAB系统顶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USAB系统下端的气室设置布水器,布水器通过管道与USAB系统顶端的回流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运用“改良水解酸化系统+改良UASB系统”形成一个高效厌氧处理系统,针对BOD5、CODcr等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有很高的抗负荷冲击能力和处理效率,如CODcr进水浓度可达15000-30000mg/l。
高浓度工业废水首先进入改良水解酸化池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提高可生化性,然后进入改良UASB池,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并产生甲烷气体。该厌氧系统能更好的降解高浓度废水中的污染物,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16h,与传统的水解酸化池相比,减小了HRT,即减小了池容,节约了造价。池内一般分四格,每格内部根据水流的流向分为上流隔室和下流隔室,上流隔室与下流隔室的宽度之比取4:1,使反应器在HRT内处于较高效的水力流态;反应器上流室沿水流前进方向的长宽比为1:3,宽高采用1:3。在水解酸化池内增设1.5-2m高的软性填料并加设搅拌器,利用原有的容积增加了生物总量,加速了污泥与气泡的分离,从而减少了污泥的流失;水解酸化池内折流板的折角取45°,使折板伸入上流室的中部,以利于均匀布水,防止沟流。同时适当增大第一隔室的容积,以便有效地截留进水中的SS;水解酸化池污泥回流,分两部分回流,一是反应器自身回流,即水解酸化池最后一格采用泵槽,穿孔管排泥,由泵抽回流,防止污泥流失,采用100%回流效果最佳。二是从改良UASB系统的回流,能有效解决反应器前端隔室因产生较多挥发性有机酸VFA而引起的pH值降低等问题。实践经验表明,在处理某些含蛋白质废水时,该措施能有效抑制丝状菌的生长,稀释进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中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中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91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