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漏管壳式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74940.5 | 申请日: | 2013-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32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蓉;王智彬;丁玉栋;王宏;廖强;朱恂;王永忠;李俊;叶丁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24;F28F1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张小晓 |
地址: | 400045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漏 管壳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管壳式换热器是能源工程项目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换热器结构形式,其用量占全部换热器用量的70%,属于间壁式换热器的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特点是换热器结构牢固,使用可靠;历史悠久,制造使用的各技术环节已达到成熟;适应性较高,使用范围大。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采用弓形折流板支撑,但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不足:壳程流场不均匀,阻力压降大、存在流动死区、容易诱发换热管振动、易结垢。
为改进和提高换热器工作效率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改善其内部流体的流动形态,因为此因素对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和动力消耗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内部换热介质有着多种流动形态,其主要区别在与对管束的冲刷流动上,所以以此为依据,可以把这些流动的形态为横向流、纵向流和螺旋流。
螺旋流动主要是采用螺旋折流板,螺旋折流板相比弓形折流板具有单位压降传热系数高,稳定性好的等优点;而且螺旋折流板的螺旋角在40°的时候,单位压降的传热系数最高。
但是无论是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还是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由于安装的需要,折流板与壳体内壁有存在间隙,这个间隙使得流动时存在E流路的漏流,这会使得壳侧传热系数降低30%-10%。这影响了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这对螺旋折流板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螺旋折流板在应用时为了满足换热要求,螺旋角往往小于的40°,使得螺旋折流板的综合性能没有达到最好。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换热系数更高的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防止漏流,换热系数更高的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漏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所述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所述壳体内通过拉杆、定距管固定有多个折流板;各所述折流板与所述壳体内壁形状对应的弧形边均上设置有吸水膨胀止水带。
较佳的,所述折流板为螺旋折流板;为防止折流板间三角区域漏流,相邻折流板之间构成的三角区域内设置有梯形或三角形的防漏构件。
为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所述防漏构件为分体式结构。
为减少拉杆数量,布置更多的换热管,连续相邻的四块所述折流板构成一个螺距的螺旋折流结构。
为减少拉杆数量,布置更多的换热管,连续相邻的三块所述折流板构成一个螺距的螺旋折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管壳式换热器的E流路漏流的问题,传热系数更高;
(2)本实用新型允许螺旋折流板使用更大的螺旋角,使得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单位压降传热系数更高、流动更均匀、更不易结垢等优点;
总之,本实用新型的管壳式换热器具有流动阻力小、传热系数高、稳定性好、生产方便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医药、环保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运行后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的H-H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防漏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2,壳体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管板1a和第二管板1b,第一管板1a和第二管板1b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管3。壳体2内通过拉杆8、定距管4固定有多个扇形折流板7,多个折流板7在壳体2内呈螺旋状排列。各折流板7与壳体2内壁形状对应的弧形边均上设置有吸水膨胀止水带6。
相邻折流板之间构成的三角区域内设置有三角形的防漏构件5,从而封堵三角区域的漏流。
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防漏构件5也可为梯形结构,以达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中,防漏构件5为整体结构。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防漏构件5也可由多块拼接而成,以充分利用制造换热器的余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749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货物自监控装置
- 下一篇:平面小转角胶带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