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6186.0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3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郑俭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俭余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 |
代理公司: | 金华科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3 | 代理人: | 胡杰平 |
地址: | 321017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车库 折叠式 载车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库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
背景技术
随着小汽车的增加,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小区内停车和闹市区的街区停车更是一位难求。汽车停车库立体化是城市建设中的发展方向,然而现有技术的多层立体停车库大多都是直接搭建在地面上的,载车板空载时,无法将载车板隐藏起来,影响周围居民的视野。
为此,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了名为“无避让立体停车库”的发明专利,其申请号为201310022399.9,在载车板正下方的地面开设有沉降坑,载车板空载时,可将载车板沉降至沉降坑内予以隐藏,解决了上述关于停车库不美观且影响周围居民视野的问题。
但是,由于载车板的尺寸较大,直接沉降的话,对地面所挖设的沉降坑面积要求也比较大,工程量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立体停车库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空载时能够进行折叠的载车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包括板状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包括固定板和至少一块活动板,固定板与立体停车库的升降机构连接,固定板和活动板依次拼接,相邻两块板之间均设有折叠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相邻两块板之间实现翻转、折叠。
每块活动板对应一组折叠驱动机构,能相对于相邻的另一块活动板或固定板实现翻转、折叠,减小载车板本体竖直方向的投影面积,减小沉降坑所占面积。
在上述的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中,所述的折叠驱动机构为电机,上述相邻两块板之间通过转轴活动连接,电机与转轴连接。
在上述的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中,所述的折叠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与活动板转动连接,缸体与停车库的升降机构转动连接。固定板相对于升降机构来说是固定不动的,通过液压缸能驱动活动板相对于固定板翻转。除了液压缸外,气缸、气动弹簧等均能实现相同功能。
在上述的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中,所述本体的底部还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与固定板或活动板固定连接,外端向相邻板的底部延伸形成支撑段。载车板本体的各块板复位平铺后,支撑架起到支撑作用,使固定板和活动板保持水平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折叠式载车板可分段折叠,降小沉降面积,降低沉降坑的挖掘工作量,有利于沉降式立体停车库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折叠式载车板的应用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各活动板翻转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折叠式载车板的简易视图。
图4是实施例2中折叠式载车板的简易视图。
图中,1、本体;11、活动板;12、固定板;2、转轴;3、支撑架;31、支撑段;4、沉降坑;5、液压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本折叠式载车板所应用的立体车库为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发明专利,其申请号为201310022399.9,除该结构的立体车库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应用于其他各种将载车板翻转折叠后具有相应进步效果的立体停车库中。
如图1所示,本立体停车库的折叠式载车板包括板状本体1,所述的本体1包括固定板12和至少一块活动板11,相邻两块板之间均设有折叠驱动机构。
本实施例中,活动板11共有两块,连同固定板12依次拼接,板与板之间均通过转轴2转动连接,固定板12位于最外侧,与立体车库的升降机构连接,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折叠驱动机构有两种,两活动板11之间采用电机驱动,电机与转轴2连接,驱动最外侧的活动板11相对于中间那块活动板11翻转,最终实现折叠。中间一块活动板11和固定板12之间的翻折采用液压缸5实现,液压缸5的缸体与停车库的升降机构转动连接,活塞杆伸出端与中间那块活动板11转动连接。除此之外,两活动板11之间以及活动板11与固定板12之间均可选用电机的折叠驱动机构方式实现。
载车板本体1的底部设置支撑架3予以加固,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架3为杆状,数量为两根且平行设置在本体1的下方,支撑架3与中间一块活动板11固定连接,两头向两侧延伸,分别伸至固定板12和另一块活动板11的下方形成支撑段31,与对应的固定板12和活动板11分离但能起到支撑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俭余,未经郑俭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61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化带通讯基站
- 下一篇:纺车式渔线轮及纺车式渔线轮的渔线轮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