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陡坡抗滑挡土的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63832.8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2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光;林祖锴;张晓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1 | 代理人: | 张文雄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陡坡 抗滑挡土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陡坡抗滑挡土的支护结构。属于陡坡施工建筑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不利于进行建筑物建设的丘陵地区也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开发利用。为了加快建设工程的速度,机械化施工也越来越广泛的采用,然而在坡度较陡(一般坡度在45°~60°范围)的土质边坡上,进行道路、管沟等构筑物建设,机械化施工难于开展。常规采用的机械化钻(冲)灌注桩、旋挖桩、钻孔预应力锚索等支护结构在陡坡上难于实施。另外,采用普通的挡土墙结构又难于满足建设施工的安全要求。而采用直接边坡开挖后支护又会导致边坡高度过高且造成大量破坏既有植被的情况发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在陡坡施工难度大、机械化钻(冲)灌注桩、旋挖桩、钻孔预应力锚索等支护结构在陡坡上难于实施的问题,提供一种陡坡抗滑挡土的支护结构,具有施工方便、施工费用低和环保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陡坡抗滑挡土的支护结构,包括陡坡,其特征在于:在陡坡上设置若干条挖孔桩,挖孔桩露出陡坡面一段,在挖孔桩的上端部设置冠梁,利用冠梁将挖孔桩连接成整体;在冠梁的前侧设置卸荷板,所述卸荷板与冠梁连成一体式连接结构,卸荷板的后部与陡坡连接、形成施工平台;在冠梁的顶端面设置挡土板,通过挡土板形成土体回填区,所述挡土板与冠梁连成一体式连接结构;挖孔桩、冠梁、卸荷板和挡土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达到:
进一步地,可以在挡土板的上端面上设有栏杆。
进一步地,可以在陡坡上进行人工削坡形成削坡区,将削除陡坡的泥土填入土体回填区,以降低陡坡上部的陡度。
进一步地,所述土体回填区的上表面可以与削坡区表面连接、形成环坡道路。
进一步地,可以在冠梁后侧面设置花槽,该花槽为“U”形状凹槽、与冠梁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在所述凹槽内填入泥土,以种植绿色植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采用疏排人工挖孔灌注方式,将挖孔桩竖直设在陡坡上,提供竖直和水平承载力,挖孔桩以及设置在挖孔桩上方的冠梁、卸荷板、挡土板均采用泵送混凝土进行建筑,解决了机械设备难以在陡坡上施工的难题,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挖孔桩上方分别设置水平和竖直的缷荷板和挡土板,与陡坡形成填土区,通过削除陡坡上方的泥土填入填土区,形成开阔的道路,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减少土方挖填费用,降低了工程造价。
3、本实用新型由于只在陡坡的半坡上开设施工小平台和灌注挖孔桩,施工面积小,对陡坡面的植被破坏小,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防止陡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包括陡坡1,在陡坡1上设置若干条挖孔桩2,挖孔桩2露出陡坡面一段,在挖孔桩2的上端部设置冠梁3,利用冠梁3将挖孔桩2连接成整体;在冠梁3的前侧设置卸荷板4,所述卸荷板4与冠梁3连成一体式连接结构,卸荷板4的后部与陡坡1连接、形成施工平台1-1;在冠梁3的顶端面设置挡土板5,通过挡土板5形成土体回填区7,所述挡土板5与冠梁3连成一体式连接结构;挖孔桩2、冠梁3、卸荷板4和挡土板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本实施例中:
图1所示是在挖孔桩2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本实施例是在陡坡1的半坡处人工设置一排挖孔桩2,该排挖孔桩2通过冠梁3连接成一个整体。同一高度的局部在挡土板5的上端面上设有栏杆6。在陡坡1上进行人工削坡形成削坡区8,将削除陡坡1的泥土填入土体回填区7,以降低陡坡1上部的陡度。所述土体回填区7的上表面与削坡区8表面连接、形成环坡道路。在冠梁3后侧面设置花槽9,该花槽9为“U”形状凹槽、与冠梁3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在所述凹槽内填入泥土,以种植绿色植物。所述陡坡是指坡度在45°~60°范围的土坡。
本实施例涉及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陡坡上人工开挖若干个桩孔,所述桩孔深入陡坡中,相邻桩孔的间距为2-5倍桩孔的直径,以在桩与桩之间形成绿化及排水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设计院,未经广州市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638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