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6464.4 | 申请日: | 2013-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45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张春生;赵宗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隧道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寒冷 严寒 地区 隧道 刚性 保温 隔热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
背景技术
目前,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洞口段防治冻害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加热法、隔热保温法等,加热法效果较好,但不经济,在我国主要应用的是隔热保温法。隔热保温法利用隔热保温材料,使隧道围岩衬砌里的热量在冬季不易逸出或少逸出,使二次衬砌的内表面温度保持在0℃以上,从而避免隧道冻害的发生。通常采用的保温材料为导热系数较低的聚氨酯、聚酚醛泡沫、聚苯乙烯、干法硅酸铝纤维等,尤其以聚氨酯和聚酚醛等保温材料应用最广。但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这类柔性隔热层也存在导热系数影响大、抗冲击能力差、易损坏、不耐久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隧道保温装置易损坏、不耐久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包括:
第一不锈钢层;
第二不锈钢层,设置于所述第一不锈钢层的内侧;
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不锈钢层与所述第二不锈钢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轮廓为直线形、圆弧形或矩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不锈钢层的厚度为2mm~3mm;所述第二不锈钢层的厚度为2mm~3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不锈钢层与所述第二不锈钢层的间距为4~6mm。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
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层相连接;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不锈钢层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件的纵向截面形状为条形或正方形。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件的数目为复数个。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支撑部件的间距为80cm~120cm。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个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不锈钢层和所述第二不锈钢层包围的空间为真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其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的高强度耐低温的特性,使其抗冲击力强,也有助于提高施工精度;真空腔隔绝保温隔热层两侧空气的热交换,使隧道衬砌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实现很好的保温效果,避免低温环境时发生冻害现象;同时利用高强度耐低温的材料作为支撑部件分隔真空腔,增加保温隔热层的力度的同时,当一个子真空腔丧失真空状态后,不影响其他子真空腔的正常工作,便于维护。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整体抗局部冲击或撞击的能力强,不易损坏,耐久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图。该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轮廓可以是直线形、圆弧形、矩形等其他适合于隧道的形状。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寒冷及严寒地区隧道刚性保温隔热层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圆弧形,该保温隔热层包括第一不锈钢层12、第二不锈钢层13和支撑部件14。
第一不锈钢层12与第二不锈钢层13平行设置,且第二不锈钢层设置于第一不锈钢层的内侧。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的厚度为2~3mm,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之间的间距为4~6m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的厚度均为2.5mm,两者之间的间距为5mm。
支撑部件设置于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之间,其材质为高强度、耐低温材料,如不锈钢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其纵向截面形状可以是条形、正方形等其他适合的形状。支撑部件用于增强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的力度、防止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发生变形;支撑部件的数目为复数个,根据保温隔热层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分散设置在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之间,如此支撑部件将第一不锈钢层与第二不锈钢层包围的空间分割成复数个空腔,每个空腔内均为真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部件的材质为不锈钢,其纵向截面形状为条形,包括上、下两个端部。其中,第一端部与第一不锈钢层利用焊接法相连接,第二端部与第二不锈钢层利用焊接法相连接。相邻两个支撑部件之间的间距为80~1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隧道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隧道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6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