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1910.2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2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4 | 分类号: | C02F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21502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常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先采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也就是聚丙烯酰胺(PAM)对污泥进行调质,通过投加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在污泥胶质微粒表面起化学反应、中和污泥胶质微粒的电荷,促使污泥微粒凝聚成大的颗粒絮体,同时使水从污泥颗粒中分离出来,从而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然后采用离心机脱水,使得液态的污泥转化为固态,减少体积,方便外运处置。
然而,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污泥调质,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的使用量比较大,导致污泥处理成本较高,特别是当污水厂进水中含有较多比例的工业废水时,尤其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污泥处理系统在污泥调至过程中,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的使用量较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处理系统,所述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第一输送管道、均质池、第二输送管道、进泥泵、第三输送管道、离心机、第四输送管道、第五输送管道、第六输送管道、聚合氯化铝供应池、聚丙烯酰胺供应池;
所述浓缩池通过所述第一输送管道与所述均质池连通;
所述均质池通过所述第二输送管道与所述进泥泵连通;
所述进泥泵通过所述第三输送管道与所述离心机连通;
所述聚合氯化铝供应池通过所述第五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二输送管道连通,且所述第五输送管道用于将聚合氯化铝添加到所述第二输送管道中;
所述聚丙烯酰胺供应池通过所述第六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输送管道连通,且所述第六输送管道用于将聚丙烯酰胺添加到所述第三输送管道中。
其中,所述第五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其中,所述第六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污泥处理系统,所述污泥处理系统包括:浓缩池、第一输送管道、均质池、第二输送管道、进泥泵、第三输送管道、离心机、第四输送管道、第五输送管道、第六输送管道、聚合氯化铝供应池、聚丙烯酰胺供应池;
所述浓缩池通过所述第一输送管道与所述均质池连通;
所述均质池通过所述第二输送管道与所述进泥泵连通;
所述进泥泵通过所述第三输送管道与所述离心机连通;
所述聚合氯化铝供应池通过所述第五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输送管道连通,且所述第五输送管道用于将聚合氯化铝添加到所述第三输送管道中;
所述聚丙烯酰胺供应池通过所述第六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输送管道连通,且所述第六输送管道用于将聚丙烯酰胺添加到所述第三输送管道中;
所述第五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输送管道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六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三输送管道的连通点的靠近所述进泥泵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五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控制阀。
其中,所述第六输送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处理系统,在进行污泥处理时,由于聚合 氯化铝(PAC)供应池的设置,使得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处理系统进行污泥处理时,能够达到先添加聚合氯化铝(PAC),再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了聚丙烯酰胺(PAM)的使用量。这是因为,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本是一个稳定的胶体体系,加入聚丙烯酰胺(PAM)的作用主要是破坏原有的胶体体系,并利用其大分子长链式结构来捕捉污泥颗粒,从而形成大的絮团。如果在投加聚丙烯酰胺(PAM)之前,先投加适当的聚合氯化铝(PAC),利用其对水中具有相反电荷的胶体起中和、压缩双电层的作用,从而使得胶体系统脱稳凝聚,这时再投加聚丙烯酰胺(PAM),利用聚丙烯酰胺(PAM)长链式结构的吸附架桥作用,形成较大的污泥絮团,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这样就显著降低了有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0:浓缩池;20:均质池;30:进泥泵;40:离心机;50:第一控制阀;60:第二控制阀;70:聚合氯化铝供应池;80:聚丙烯酰胺供应池;a:第一输送管道;b:第二输送管道;c第三输送管道;d:第四输送管道;e:第五输送管道;f:第六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19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快装式列车接近报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联车发动机启动控制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