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平板计算机用多功能手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51378.4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5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良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良泉 |
主分类号: | F16M13/04 | 分类号: | F16M13/04;F16M11/04;F16M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计算机 多功能 手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平板计算机用多功能手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在3C产品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计算机,近年来自平板计算机迅速崛起后,已掀起了革命性的风潮,其主要原因在于平板计算机是轻薄短小且方便携带的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主要是以触控式屏幕作为基本的输入装置,省略了传统的键盘和鼠标。多数的平板计算机更支持了手指操作,使用手指触控、书写、缩放画面与图案。且由于移动上网与更高阶核心处理器普及化及技术的提升,使得平板计算机比一般的计算机更方便及人性化。另一优势为其价格已大幅降低,因此平板计算机甚至比笔记型计算机更容易普及,且颇有百家争鸣的景况。目前市面上的平板计算机在尺寸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0英寸以上、9.7英寸、9英寸、8英寸和7英寸以下的尺寸。其中数量最多的平板计算机集中在10英寸左右和7英寸这两个级别。由于平板计算机诉求超薄,多数未内建风扇散热,也使得厂商在散热设计上需要格外费心,目前金属机壳采用率相当高。
使用平板计算机时,除非在有平台(例如桌子)的情况外才可能将平板计算机直接平放在平台上,或者藉由支撑架的辅助将平板计算机斜立在支撑架上;否则多以徒手直接持握平板计算机方式来使用。以徒手直接持握平板计算机时,一般常见的持握方式如下:(1)对于较小尺寸的平板计算机(例如7英寸平板计算机,其宽度约在110mm至125mm范围),使用者尚可直接将手掌平贴于平板计算机的底面,藉由手指头扣住平板计算机短边的两侧,即可将平板计算机移至面前阅读或使用。(2)对于较大尺寸的平板计算机(例如10.1英寸平板计算机,其宽度约在170mm至185mm范围),使用者无法藉由手指头同时扣住平板计算机短边的两侧;使用者必需将其某一只手的虎口紧靠于平板计算机的边框,并以大拇指及其它四指分别置于平板计算机顶面及底面,夹住平板计算机并移至使用者面前,如此使用者始可阅读或使用平板计算机。上述两种徒手持握方式,由于都是使用者直接藉由手指头与该平板计算机之间的摩擦力来抓住平板计算机,当使用时间较长时,极易造成使用者的手部疲劳(注:使用较大尺寸的平板计算机时,更显出此问题的严重性),且使用者也较易因疏忽致平板计算机滑落而造成损坏。鉴于上述问题,实有谋求其它可行解决方法的必要。
为解决上述以徒手直接持握平板计算机时造成使用者手部容易疲劳及平板计算机可能滑落的问题,目前已有几项平板计算机手持装置的专利或商品因应而生,但现有的平板计算机手持装置仍均具有一些缺点需改进,说明如表1。
【表1】
由现有平板计算机手持装置上述的缺点,主要可归纳为下列五大类缺点:(1)手持装置会遮蔽平板计算机的大部分散热面积,而影响平板计算机的散热功能。(2)手持平板计算机时手部的姿势不符合人体工学,易造成使用者手部的疲劳。(3)固定平板计算机的构件所使用的组件(例如弹性件或吸盘),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有逐渐失效或无预警失效的困扰。(4)固定平板计算机的构件为固定形状,仅能使用于特定尺寸的平板计算机,使用弹性较差。(5)仅能手持方式支撑平板计算机,无法改用坐立方式支撑平板计算机,使用弹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前述现有平板计算机手持装置上述的五大类缺点所作改进,说明如下:
有关“手持装置会遮蔽平板计算机的大部分散热面积而影响散热功能”的缺点的改进措施:本实用新型将手持装置可能遮蔽平板计算机的散热面积尽量降低;即使在遮蔽平板计算机散热面积的部位,也特别设置脚座,留设自然通风空间,降低对散热功能的影响。
有关“手持平板计算机时手部的姿势不符合人体工学致易造成使用者手部的疲劳”的缺点的改进措施:人体手部自然放松时的姿势为手部大拇指稍微弯向手掌心,且其余四只手指均向手掌心自然弯曲约为135度至180度的角度范围,使五只手指与手掌间的空间呈现类似饺子或手握寿司的形状。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握持部采用圆柱形或纺锤形的握把,当使用者以手部握住握把时,其手部的姿势近似于自然放松时的姿势,因此极为舒适,最符合人体工学。即使手持平板计算机的时间较长时,也较不会有造成使用者手部疲劳的困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良泉,未经张良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5137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板上下层分布的LED灯
- 下一篇:自升式平台桩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