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6181.1 | 申请日: | 2013-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98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达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04 | 分类号: | H01H73/04;H01H1/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断路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断路器正常工作时,动触头上的接触面与静触头连接;当电路发生短路时,由于电流方向相反,在接触面上产生排斥力,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同时该排斥力比较大,动触头并没有停留在分离位置,而可能会重新跳向静触头,发生重燃,导致用电器烧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靠性更高、结构更紧凑的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后,可阻止动触头重新跳向静触头,避免发生重燃,保护用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低压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静触头、1个动触头和动触点支承座,其中动触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动触片,在该第一动触片的前端部形成第一接触面,该接触面通过动触头的转动相对于静触头可连接或分离,在该第一动触片的外表面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凸轮状表面;动触点支承座的外圆周上形成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动触片的支座,使第一动触片固定在支座上并向外伸出,至少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弹簧布置在动触点支承座上,其中一个第一固定轴设置在动触点支承座上,另一个第一活动轴布置在相对于第一固定轴相对的侧面上并贴邻第一动触片上的第一凸轮状表面设置,该第一活动轴相对动触点支承座和动触头可进行移动,第一和第二弹簧各自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固定轴和第一活动轴上构成弹性机构,该第一活动轴与主体的第一凸轮状表面相互作用,第一动触头的接触面与静触头连接,第一活动轴与第一凸轮状表面紧贴设置的第一工作位,动触头的接触面与静触头分离,第一活动轴沿主体 上的第一凸轮状表面滑动并将第一动触片固定的第二工作位,上述第一活动轴为中空的管体,第一和第二弹簧与第一活动轴配合的连接端各自形成转动支承轴,第一活动轴的两端分别套入转动支承轴构成铰接连接,该第一活动轴与主体的第一凸轮状表面构成滚动摩擦配合。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当通过电路的电流超过了限定额度,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后,动触头受到排斥力往上斥开,活动轴就沿着第一凸轮状表面构成滚动并将第一动触片固定住。同时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活动轴设计成中空的管体,第一和第二弹簧与第一活动轴配合的连接端各自形成转动支承轴,第一活动轴的两端分别套入转动支承轴构成铰接连接,该第一活动轴与主体的第一凸轮状表面构成滚动摩擦配合,活动轴与第一和第二弹簧之间为铰接连接,活动轴是可以沿转动支承轴转动的,动触头动作时,活动轴与之不是硬性地摩擦,而是滚动摩擦,接触力很小,大大缩短滚动时间,即缩短了动触头斥开的时间,同时由于不存在磨损问题,活动轴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必然提高整个触头系统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护了弹簧,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动触点支承座上相对第一和第二弹簧布置位置分别形成弹簧固定腔,弹簧固定腔的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和第二弹簧的大小和形状相适配,通过弹簧固定腔将第一和第二弹簧与动触头构成电隔绝。通过注塑在动触点支承座上形成弹簧固定腔,在装配时将弹簧完全容纳在弹簧固定腔中,在动触头与弹簧之间有弹簧固定腔的壁体进行隔绝,电弧无法跳到弹簧上,弹簧不易烧坏。而且动触点支承座这样一体化结构便于制造且易于安装弹簧。
为了增强动触头的导电性能,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动触头由4片形状和体积相同的导电片并排贴邻设置而成。动触头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依靠4片导电片增大表面积,使动触头能通过更多的电流,导电性能提高。导电片的数量为4片是实用新型人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最合理的结构。
从产品的生产工艺考虑,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弹簧上的 转动支承轴和第二弹簧上的转动支承轴之间存在间距。在生产过程中,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一端均拉伸成转动支承轴,从活动轴的两端插入构成铰接连接,制造工艺简单,方便。但如果该转动支承轴是连贯的话,就必须先将活动轴套入转动支承轴,然后再将两端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加工出来,工艺繁琐,成本必然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达达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达达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6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