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X光机系统集成发生器耐压测试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2056.3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4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4 | 分类号: | G01R3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4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集成 发生器 耐压 测试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压测试电路,更确切地说是一种X光机系统集成发生器耐压测试电路。
背景技术
一套完成的X光机系统一般包括球管、高压发生器、机架、图像系统等四个部分。外部交流电源从高压发生器接入系统,在高压发生器内首先经滤波后转换成直流电源,接下来直流电源将通过逆变模块成为高频的交流,该高频交流输入油箱,油箱内部的高压变压器会将该高频交流变压成为高频高压的交流,最后经整流滤波后输入到球管。球管接受高压并加载到阴极和阳极,同时加热灯丝,使灯丝发射出点子流轰击阳极靶面,从而产生X射线。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到达接收器,接收器接收X射线,并将接收的X线光子转换成电荷,再由薄膜晶体管阵列将电信号读出并经AD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将数据通过光纤传送至电脑,电脑读取数据并处理后将图像显示在显示器上。机架则用来承载球管、接收器和病人,医生可控制球管和接收器以及床面的转动来获取最佳的拍摄位置。
X光机的成像效果一般受3个主要因素控制:电压kV、电流mA、曝光时间t,其中电压kV决定了X射线的能量大小,即穿透力的强弱,电流mA和曝光时间的乘积即mAs决定了X射线数量的多少,即感光力的强弱。
对于X光机系统中使用的发生器,根据GB9706.3-2000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诊断X射线发生装置的高压发生器安全专用要求 20.3试验电压值增补要求:试验时不接X射线管,试验电压应为高压发生器标称X射线管电压的1.2倍。即对于一个输出电压范围40kV~150kV的发生器来说,根据标准要求应能以90kV的试验电压开始,在10s内升到180kV,并维持3min。
对于该标准要求,大部分发生器的做法是为该测试专门定制一套测试设备,在需要进行测试的时候将装置连接于测试设备,对测试设备进行操作来进行测试。
但由于测试设备一般数量较少,当发生器订单较多时往往满足不了测试需要,并且由于测试装置往往与发生器装配、调试不在一个调试间,需要测试人员运载装置至测试点进行测试,需要多耗费人力和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X光机系统集成发生器耐压测试电路,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费时费力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X光机系统集成发生器耐压测试电路,包括一正极检测电路及一负极检测电路,所述正极检测电路一端与X光机系统正极电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负极检测电路一端与X光机系统负极电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正极检测电路包括一第五电阻。
所述负极检测电路包括一第十电阻。
所述X光机系统正极电路包括一第十A电阻,所述第十A电阻的一端连接一高压反馈输出端,所述第十A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第十五电阻,且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A电阻的另一端串联一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一反相输入端,且所述第十A电阻的另一端串联一第一电容及一第一电阻后连接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电源负串联一第五电容及一第十一电阻后连接一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极连接一第六电容后接地,所述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并联一第十二电阻后连接一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所述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电源负极连接一第七电阻后接地,所述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电源正极连接一第八电容后接地;还包括一第十三电阻,其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及其输出端;还包括一第一电容,其两端连接于所述第十A电阻及所述第一电阻之间;还包括一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还包括第三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三双向触发二极管一端连接一所述第一电容及第一电阻之间,另一端接地;还包括一第五二极管,其负极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及所述第一运算放器之间;还包括一第四电阻及第三电容,所述第四电阻及所述第三电容两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正极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及其输出端;还包括一第六二极管,其正极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电阻及所述第一运算放器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达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2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红外触摸屏的红外线滤光框
- 下一篇:一种新型轮速传感器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