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41474.0 | 申请日: | 2013-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77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游智勇;姜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钰龙惟康科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5/073 | 分类号: | A61N5/073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偏振光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
背景技术
红外偏振光治疗仪对于由急性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等引起的疼痛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其无副作用、安全有效,故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治疗头设置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光导纤维束输出端,与光导纤维束输出端连接,用于对患者的病患部位进行接触和照射治疗。
传统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的组成结构中没有设置偏振片,这样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偏振光,这样对患者进行照射治疗时,对病患部位的组织透照深度较浅,且无电磁场效应和光化学效应,治疗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治疗头对病患部位组织透照深度浅、治疗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包括:外壳套管,位于外壳套管内的导光棒,与外壳套管相连接的光斑输出头以及位于光斑输出头内的偏振片;所述偏振片位于导光棒和光斑输出头的光斑输出口之间。
所述外壳套管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用于固定导光棒的第一外壳套管和用于放置导光棒的第二外壳套管;所述第一外壳套管的一端与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光导纤维束输出端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外壳套管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套管的一端与第一外壳套管螺纹连接,其另一端与光斑输出头螺纹连接。
所述导光棒的一端通过第一紧固环与第一外壳套管固定连接;第一紧固环与第一外壳套管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紧固环与导光棒之间设有定位垫。
所述偏振片通过第二紧固环与光斑输出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紧固环与光斑输出头螺纹连接。
所述导光棒的形状为圆台形或圆柱形,所述第二外壳套管的长度和内部管道形状与导光棒相适配。
所述第一紧固环和第二紧固环的边缘均设有两个以上的方便拆装的凹口。
所述光斑输出头的光斑输出口的直径为8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治疗头中增加了偏振片,可以增加治疗头对生物体组织的透照深度,且照射治疗过程中能够产生电磁场效应和光化学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2)设置用于放置导光棒的第二外壳套管可以起到保护导光棒的作用;在导光棒与第一紧固环之间设置定位垫,可以使导光棒与第一紧固环连接更紧密,也避免了导光棒与金属材质的第一紧固环连接时造成的对导光棒的损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紧固环,2、定位垫,3、导光棒,4、第一外壳套管,5、第二外壳套管,6、第二紧固环,7、偏振片,8、光斑输出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头,包括:用于固定导光棒3的第一外壳套管4和用于放置导光棒3的第二外壳套管5;所述第一外壳套管4的一端与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光导纤维束输出端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外壳套管5的一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套管5的一端与第一外壳套管4螺纹连接,其另一端与光斑输出头8螺纹连接。
在红外偏振光治疗仪的治疗头中增加了偏振片7,可以增加治疗头对生物体组织的透照深度,且照射治疗过程中能够产生电磁场效应和光化学效应,提高治疗效果。
所述导光棒3的形状为圆台形或圆柱形,所述第二外壳套管5的长度和内部管道形状与导光棒3相适配。设置用于放置导光棒3的第二外壳套管5可以起到保护导光棒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钰龙惟康科贸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钰龙惟康科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414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可测型锁止式高楼逃生自助缓降器调速机构
- 下一篇:一种LED彩光美容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