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适用于鼻部及口咽部全麻手术的麻醉插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30618.2 | 申请日: | 2013-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89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申金霞;余力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国防专利服务中心 11043 | 代理人: | 胡永贵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口咽部 全麻 手术 麻醉 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全麻手术中使用的特殊麻醉插管,特别适用于鼻部及口咽部全麻手术。
背景技术
在全麻手术中,必须用到麻醉插管。与其他部位手术有所不同,在鼻部及口咽部手术中,经常会出现术中出血或其他异物(如棉球)进入喉内,导致手术结束拔管时血液或异物进入下呼吸道,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有时为避免此现象,一般采用纱布封闭舌根水平咽部缝隙,封闭效果不佳,而且还经常出现忘记把纱布拿出,造成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鼻部及口咽部全麻手术中,可以有效防止血液及异物从口腔进入喉内的麻醉插管。
本实用新型包括主管1、第一气囊3、第一充气管4;主管1的一端连接接头5,另一端部呈楔形端口2;第一气囊3位于主管1靠近端口2一侧,第一充气管4与第一气囊3联通,在主管1靠近接头5一侧外部设置第二气囊6,第二充气管7与第二气囊6联通,充气后呈圆盘状的第二气囊6封闭舌根水平咽部缝隙。
充气后的圆盘状第二气囊6可以上下均为平面。
充气后的圆盘状第二气囊6可以上面为凹形,下面为平面。
充气后的圆盘状第二气囊6上下两面可以为对称凹形。
第二气囊6距离第一气囊3上边缘10厘米,充气后最大厚度1厘米,最大外径6厘米。
本实用新型在主管靠近接头一侧设置第二气囊,连接第二充气管为第二气囊充气,充气时可以封闭舌根水平咽部缝隙,并可通过充气量不同来调节第二气囊大小,而适应不同患者下咽部大小。气囊起到了阻挡血液及异物进入喉部的作用,构思奇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二气囊的横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第二气囊的横截面图;
附图中:1主管;2端口;3第一气囊;4第一充气管;
5接头;6第二气囊;7第二充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整体结构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麻醉插管包括主管1、第一气囊3、第一充气管4;主管1的一端连接接头5,另一端部呈楔形端口2;第一气囊3位于主管1靠近端口2一侧,第一充气管4与第一气囊3联通。
在鼻部及口咽部全麻手术中使用目前常用的麻醉插管时,经常会出现术中出血或其他异物(如棉球)进入喉内。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主管1靠近接头5一侧外部设置第二气囊6,第二气囊6距离第一气囊3上边缘10厘米。
第二充气管7与第二气囊6联通,充气后气囊呈扁平圆盘状,上下均为平面,横截面外侧呈弧形。充气后厚度为1厘米,最大外径6厘米。可以通过调节充气量的多少,来调节第二气囊6的大小,从而适应不同患者下咽部的大小,最终封闭舌根水平咽部缝隙。
为避免第二充气管7与第一充气管4混淆,两个充气管设置在接头5两侧,并分别在充气管4和充气管7上标注“小”、“大”,代表分别连接较小的第一气囊3和较大的第二气囊6,并用不同颜色区分。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二气囊6的横截面形状,该实施例中第二气囊上面为凹形,下面为平面。上面为凹形能收集手术中的血及异物,不仅可以防止血从咽部缝隙流入患者喉内,还便于及时清理。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该方案中第二气囊6上、下两面都为凹形,且互相对称,制作更加方便。
第二气囊6的制作材料,采用与第一气囊3同样材料。为了形成凹形气囊,第二气囊6的外边缘可以选用硬度稍大的材料。
使用时,将该麻醉插管放入正常深度,第二气囊6放置在患者舌根水平部位。通过第一充气管4为第一气囊3充气,有效封闭第一气囊3与气管壁的间隙。然后再通过第二充气管7为第二气囊6充气,直到患者舌根水平咽部缝隙封闭。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气囊,充气时要对两个气囊进行区分,以免误操作。手术中,血及异物被第二气囊6阻挡在患者口中,应及时清理。如果采用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中的气囊形状,可直接从第二气囊6上面的凹面进行收集清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未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306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