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塑料检查井井座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25847.5 | 申请日: | 2013-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20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林云青;张文霖;周祖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泰塑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地址: | 6112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检查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连接件,尤其是一种塑料检查井井座。
背景技术
塑料检查井是排水管道中必不可少的连接件,检查井俗称“窨井”,一般设在排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出、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是便于定期检查、清洁和疏通管道的排水附属构筑物。其中关键的井座部分采用一次性注塑成型,以变径接头、可变角接头及密封圈等配件来达到改变管径及角度的连接。检查井配套开发了注塑成型的井盖、井筒、井座,路面载荷通过井盖、井座作用于检查井周围,避免了路面载荷对检查井的破坏,盖座具有上下浮动的功能,可主动适应路面的高低变化,同时井筒采用专用井筒,可根据现场埋设深度截取相应长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井筒、进(出)水管道与井座的连接采用橡胶密封圈柔性连接,可适应小范围的内角度变化,施工方便快捷,密封性能好、有效防止渗漏,环保节能。
塑料检查井井座埋放与地下,堆土填实,其受力主要是垂直载荷,比如过车等,受力是垂直向下;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有的是没有加强筋,有的纵横交错,这样都会造成应力集中点,提高产品损坏的几率,还有的产品井室360°台阶很窄,这样会造成井筒在受载情况下向井室内填充从而造成管道系统堵塞,造成排水系统损坏,从而造成水灾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强承载载荷的塑料检查井井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塑料检查井井座,包括井室承口和井体,所述井室承口设置在井体的上端,所述井室承口与所述井体之间设置有支撑加强筋。
进一步的是,所述支撑加强筋呈直角三角形状,其锐角角度为40~45°。
进一步的是,所述井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垂直加强筋,所述垂直加强筋与井体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的是,所述垂直加强筋的截面呈圆弧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井室承口的半径至少比井体半径大3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井室承口与井体支架设置有支撑加强筋,因此可以提高此结合处的承载强度,提高了整个塑料检查井的使用安全系数。在井体的外壁还可以设置垂直加强筋,防止井体受轴向载荷时发生“凸”变形,防止因变形而引起漏水现象,安全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安装井筒后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井体1、井室承口2、支撑加强筋3、垂直加强筋4、井筒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井室承口2和井体1,所述井室承口2设置在井体1的上端,所述井室承口2与所述井体1之间设置有支撑加强筋3。支撑加强筋3一般呈直角三角形状,其锐角角度为40~45°。支撑加强筋3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支撑,设置于井室承口2下方,可以防止垂直载荷引起井室承口2破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排水系统事故的发生。
为了增加井体1的载荷能力,如图1所示,所述井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垂直加强筋4,所述垂直加强筋4与井体1的轴线平行。垂直加强筋4的主要作用是防止井体1受轴向载荷时发生“凸”变形,防止因变形而引起漏水现象,同时,所述垂直加强筋4的截面呈圆弧形,即在加强筋4凸出部分进行倒圆角,倒角增强了整体强度,使安全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井室承口2的半径至少比井体1半径大35mm。即在井室承口2处具有加宽的360°井室承口2台阶设计,检查井井室承口2如果宽度不够会造成井筒5受垂直载荷时,井筒5强插入井体1的井室内,造成塑料检查井井座破坏甚至整个排水系统的破坏,加宽的井室承口2设计不仅能防止井筒5向下凹陷,还能满足不同材质的、不同类型的井筒5安装要求,如波纹管、缠绕管、钢带增强波纹管、中空壁排水管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泰塑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康泰塑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258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操纵阀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生活废水智能管理与综合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