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用带双向限位的加油口盖有效
申请号: | 201320406526.0 | 申请日: | 2013-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019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魏超;丁祎;李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5 | 分类号: | B60K1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双向 限位 加油 口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加油口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用带双向限位的加油口盖。
背景技术
伴随着车辆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车辆的外观和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外观要求车辆分缝间隙越来越小,对性能要求车辆经过多年使用后不发生过多的质量问题。现在汽车上普遍使用的塑料加油口盖,出于其成型方面的优点已经较钣金的加油口盖的间隙和性能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提高,分缝间隙已经由原来的3~3.5mm减小至2mm,耐久及防腐性能已经有较大提高。
但是现有一些车型在行驶中会出现加油口盖颤动并发出噪音的异常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连接加油口盖与加油口盒的铰链配合出现松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颠簸状态,加油口盖因此难以一直紧贴加油口盒的盒口,于是在颠簸剧烈时就会发生较明显的颤动,并反复撞击加油口盒的盒口产生噪音,长此以往,加油口盖颤动时的应力又使配合更加松动,导致加油口盖与加油口盒周围与侧围外板间隙不均匀,此外,在掀开加油口盖时若用力不当,在加油口盖边缘切向上形成拉扯压迫的分力的话,又会进一步加重上述配合松动,严重时会局部出现接触刮擦,蹭掉漆层。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088875U公开了一种带内限位结构的加油口盖,包括加油口盖本体、加油口盖盒体,加油口盖本体包括内板、外板、固定在内板上的锁扣板、固定在锁扣板上的锁片,加油口盖盒体上设有受控拉索,所述锁扣板上设有端部向加油口盖本体内侧折弯的限位爪,限位爪的爪头上套有缓冲套,加油口盖盒体内壁上设有凸台,缓冲套搭接在凸台的上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限位爪限制了加油口盖本体向闭合方向的移动;缓冲套有效地防止了限位爪与凸台表面接触摩擦刮伤加油口盖盒体表面上的涂漆,使车身外表面保持整体美观。但是该实用新型的限位结构只在加油口盖的内外方向进行限位,对加油口盖的上下方向没有起限位作用,加油口盖上下方向的限位由加油口盖与加油口盒之间的转动销轴实现,因此要求加油口盖销轴部分既要保证加油口盖转动灵活又要控制尺寸及安装精度,以减小加油口盖在上下方向的晃动量。因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加油口盖销轴部为会发生磨损,且加油口盖会受到上下方向振动力,易出现加油口盖晃动、磕漆等质量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与侧围外板之间的间隙小、经久耐用的车辆用带双向限位的加油口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用带双向限位的加油口盖,铰接于加油口盒上,所述加油口盖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向其内侧延伸的限位结构,所述加油口盒的盒口对应地设有两L形限位块,所述加油口盖关闭时,所述L形限位块的其中一边位于所述盒口的内壁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另一边位于所述盒口的外沿与加油口盖之间。
其中,所述加油口盒由硬胶部、包覆于该硬胶部外侧的软胶部构成,所述硬胶部的口部设有两限位块过孔,所述L形限位块固连于所述软胶部的口部、且自所述限位块过孔向盒内伸出。
其中,所述L形限位块一体成型于所述软胶部的口部。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一体成型于所述加油口盖的内侧。
其中,所述L形限位块的其中一边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设有误差间隙。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其一直角边位于所述加油口盖的内表面上,另一直角边为工作边。
其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内部挖空的壳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利用L形限位块的其中一边限制加油口盖在内外方向的移动量,同时利用L形限位块的另一边与限位结构的共同作用限制加油口盖在上下方向的晃动,从而同时在内外和上下两个方向对加油口盖进行限位,使得车辆加油口盖与侧围外板之间的间隙可以缩小,同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以及行驶之后,保证加油口盖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安装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加油口盒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1中沿线A-A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软胶部;
102、硬胶部;201、限位块过孔;
103、L形限位块;
104、限位结构;
105、加油口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4065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