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固定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83921.1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3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箭;唐新;李棋;付维力;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韧带 重建 隧道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固定器。
背景技术
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损伤后出现膝关节不稳,加速关节软骨以及半月板的退变,增加关节其他结构损伤的发生几率。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采用移植肌腱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已成为治疗前交叉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不断增加,术后出现移植肌腱松动、隧道扩大、移植韧带再断裂等需要进行翻修的病例也不断增加,这是膝关节前交叉叉韧带重建术的新挑战。研究显示,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的因素众多,包括移植肌腱的选择、重建的方式以及固定的方式等。其中移植肌腱的固定是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良好的固定近期可以满足术后早期运动、肌肉锻炼与负重的要求,远期有助于移植肌腱与骨的融合。
世界各国运动医学的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的相关研究。目前新技术等层出不穷,新的固定器材也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虽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丰富了治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韧带重建的治疗效果,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固定器,能减少移植肌腱骨道间的纵向运动(蹦极效应)和横向运动(雨刷效应),还能避免固定器材对移植肌腱的切割,对局部的骨质破坏相对较小,尽可能的降低骨量的丢失,固定牢靠,移植肌腱与骨道接触面积大,进一步促进腱骨愈合;同时,通过对固定器的加压可以调整移植物韧带的张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的骨隧道固定器,包括股骨端内固定组件和胫骨端内固定组件;所述股骨端内固定组件包括第一空心螺钉、第一内螺钉、第一导向螺杆,所述第一空心螺钉的尾端直径大于前端直径,其外形呈一不完全的倒椎体连接一圆柱体,第一空心螺钉的内螺纹与第一内螺钉一端的外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一内螺钉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悬挂移植韧带的袢,所述第一导向螺杆的外径小于第一内螺钉的内径;所述胫骨端内固定组件包括第二空心螺钉、第二内螺钉、第二导向螺杆、基座螺母,所述第二空心螺钉的外螺纹与基座螺母的内螺纹相适配,第二空心螺钉的内螺纹与第二内螺钉一端的外螺纹相适配,所述第二内螺钉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悬挂移植韧带的袢,所述第二导向螺杆的外径小于第二内螺钉的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螺钉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导向螺杆外壁设置有与第一卡孔相适配的第一弹簧卡;所述第二内螺钉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卡孔,第二导向螺杆外壁设置有与第二卡孔相适配的第二弹簧卡。
优选的,所述第一空心螺钉的大头尾端、第二空心螺钉的尾端呈内六角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向螺杆尾部设置有控制第一弹簧卡开合的第一开关;所述第二导向螺杆尾部设置有控制第二弹簧卡开合的第二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螺母设置有向外的翼。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减少移植肌腱骨道间的纵向运动(蹦极效应)和横向运动(雨刷效应),还能避免固定器材对移植肌腱的切割,对局部的骨质破坏相对较小,尽可能的降低骨量的丢失,固定牢靠,移植肌腱与骨道接触面积大,进一步促进腱骨愈合。根据设置的不同型号的配套装置,还能适用于翻修手术的固定对于骨质质量不佳、翻修手术以及肌腱与隧道匹配不好的患者。此外,该内固定器材对肌腱移植肌腱的利用率高,可更大程度的节约移植肌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空心螺钉、2-第一内螺钉、3-第一导向螺杆、4-第二空心螺钉、5-第二内螺钉、6-第二导向螺杆、7-基座螺母、8-移植肌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未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839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