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用途手机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71370.7 | 申请日: | 2013-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81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郑子龙;董盼;王雁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A45C11/24 | 分类号: | A45C11/24;A45C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徐茂泰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用途 手机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单手操作手机并能够支撑手机的多用途手机套。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手机越来越普及。为了保护手机的外壳以及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相应的手机套深受人们青睐。现有技术的手机套通常包括壳体、通槽和摄像头孔。套体由侧壁和底座组成,通槽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摄像孔设置在壳体的底座上且贯穿底面。通槽便于人们使用手机周围上的快捷键,也便于人们将电源插头或耳机插头通过壳体插到手机内使用,摄像孔不会遮挡手机上摄像头。但是现有技术的手机壳功能单一,只能起到保护手机外壳的作用。而在娱乐生活中,人们通常都要求方便地手持使用手机。像喜欢躺着玩手机和经常打电话的人,长时间地握着手机会导致手关节酸痛,另外也有一些人喜欢将手机放置在桌面上看电影,但是现有的手机外壳不具备改善这种状况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用途手机套,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便于使用者单手持手机进行操作,并且能够将手机支撑在桌面上进行观看和操作,便于使用,舒适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用途手机套,包覆在手机外围,其包含壳体;贯穿壳体的摄像头孔,所述摄像头孔与手机的摄像头位置对应;间隔设置在壳体背面中央的一对滑柱及两端分别与该一对滑柱连接的手持带;设置在一对滑柱之间的凹槽,所述凹槽贯穿壳体;设置在壳体背面的一对折叠式支架,该一对折叠式支架分别设置在手持带的左右两侧。
所述壳体包覆手机的背面和外围,其形状、尺寸与手机的形状、尺寸相匹配。
所述折叠式支架包含片状本体,该片状本体上设有第一折线、第二折线,所述第一折线、第二折线将片状本体依次分为连接区、第一折叠区、第二折叠区;所述连接区一侧与壳体背面连接,所述第一折叠区、第二折叠区分别沿第一折线、第二折线弯折后与壳体背面围成三角形;所述片状本体展开时靠在壳体背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多用途手机套包含一对滑柱和两端分别与一对滑柱连接的手持带,通过滑柱可实现伸缩手持带,使用者使用包覆在本实用新型多用途手机套内的手机时,可以单手持手持带,方便操作手机键盘,并且十分省力;本实用新型包含一对折叠式支架,当使用者用手机观看电影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时,可以将包覆在本实用新型内的手机放置在桌面上,并将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支架支起,使用舒适方便。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仅能保护并美化手机,而且便于单手持手机进行操作以及支撑放置手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详细说明一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用途手机套,使用时包覆在手机外围,如图1所示,其包含壳体1;贯穿壳体1的摄像头孔2;间隔设置在壳体1背面中央的一对滑柱3及两端分别与该一对滑柱连接的手持带6;设置在一对滑柱3之间的凹槽5;设置在壳体1背面的一对折叠式支架4,该一对折叠式支架4分别设置在手持带6的左右两侧。
壳体1包覆手机的背面和外围,其形状、尺寸与手机的形状、尺寸相匹配。摄像头孔2与手机的摄像头位置对应。
滑柱3用于伸缩手持带6。如图2所示,滑柱3包含转轴,手持带6一端固定在转轴上,将手持带6向滑柱3外拉,转轴旋转放出手持带6,使得伸出滑柱3外的手持带6长度变长,可以将手伸入手持带6与壳体1之间单手持手机,而不需要握住手机;当放开手持带6时,转轴向反方向转动,将手持带6卷起,使手持带6紧贴壳体1背面。
手持带6可使用弹力手持带或者无弹力的手持带。对于弹力手持带,滑柱3能保持弹力手持带长期使用不变形,以延长本实用新型手机套的使用寿命。
凹槽5为通槽,其贯穿壳体1。凹槽5设置在手持带6的下方,其宽度大于手持带的宽度,便于使用者通过凹槽5将手指伸入手持带6下方将手持带6拉起。
折叠式支架4可以采用多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713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