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69353.X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005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龙;宋志文;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04 | 分类号: | H01H73/04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傅敏华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断路器 动触头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特别是指断路器中动触头的安装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塑壳断路器的触头安装结构,用于当线路中出现短路大电流时,动触头在电动斥力作用下,被斥开并有效卡住,起到拉长电弧,提高电弧电压的作用,且防止由于机构解锁不及时,导致动触头回落,引起的触头熔焊等危害。现有技术中的动触头安装装置均不合理,难以稳定工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当线路中出现短路大电流时,动触头在电动斥力作用下,被斥开并有效卡住,起到拉长电弧,提高电弧电压的作用,且防止由于机构解锁不及时,导致动触头回落,引起的触头熔焊等危害的断路器的动触头安装结构。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动触头、转动安装件和扭簧,其中动触头通过第一销轴活动设置在转动安装件上,所述动触头远离触点端设置有由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构成的“V”形凸轮面,且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成凸弧面过渡,所述扭簧通过第二销轴设置在转动安装件上,扭簧一端抵触在转动安装件上,另一端抵触在动触头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该动触头在电动斥力作用下,被斥开并有效卡住,起到拉长电弧,提高电弧电压的作用,且防止由于机构解锁不及时,导致动触头回落,引起的触头熔焊等危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扭簧由一根挠性金属件弯曲折叠构成,金属件的两个头部处于一侧构成扭簧的一端,扭簧的另一端由金属件折成的横臂,所述转动安装件上设置有供金属件两个头分别容置的槽,金属件的两个头分别抵触在转动安装件的两个槽内,金属件折成的横臂抵触在动触头第一斜面或第二斜面上,所述转动安装件上设置有供金属件的两个头压入置于两个槽内的通道;所述第一销轴中部开设有圆形凹槽,该凹槽的宽度略大于动触头的厚度,动触头设置在该圆形凹槽内,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设置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是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性能和使用的便捷性,具体工作方式是,正常状态下,扭簧力一端臂引力作用于动触头第一斜面上,提供动触头有效地接触力,保证产品正常工作时的温升,当短路电流出现时,动触头在电动力作用下顺时针旋转,此时扭簧力另一端臂引力作用于动触头第二斜面上,作用力效果使得动触头力矩方向发生变化,动触头受力使其保持在斥开状态,斥开卡住状态时,第一销轴中部的凹槽与动触头配合,保证限制动触头打开的角度,动触头的凸弧面可以使得触头在打开过程中平缓过渡,受力均匀。本发明实现卡住的方法所涉及的零件数量少,装配简单易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安装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簧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触头合闸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触头分闸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安装结构,包括有动触,1、转动安装件2和扭簧3,其中动触头1通过第一销轴11活动设置在转动安装件2上,所述动触头1远离触点端设置有由第一斜面12和第二斜面13构成的“V”形凸轮面123,且第一斜面12与第二斜面13之间成凸弧面14过渡,动触头1的凸弧面12可以使得触头在打开过程中平缓过渡,受力均匀,所述扭簧3通过第二销轴31设置在转动安装件2上,扭簧3一端32抵触在转动安装件2上,另一端33抵触在动触头1第一斜面12或第二斜面13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该动触头1在电动斥力作用下,被斥开并有效卡住,起到拉长电弧,提高电弧电压的作用,且防止由于机构解锁不及时,导致动触头1回落,引起的触头1熔焊等危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693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