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捕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56201.6 | 申请日: | 2013-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7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世民 |
主分类号: | A01M31/00 | 分类号: | A01M31/00;A01M23/24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07 | 代理人: | 张莉华 |
地址: | 315313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捉工具,特别是一种利用绳索作夹持件进行捕捉兽类猎物使用的捕兽装置。
背景技术
现关于兽类或其他猎物等使用的猎捕器,多以夹钳式或笼栅式为最多,将前述之猎捕器设置于猎物经常出没的行径上,并洒布诱饵,当猎物经过时会受诱饵吸引而接近,若触动猎捕器时,则利用其夹钳或栅门将猎物紧夹或禁闭于猎捕器内,藉此达到猎捕之目的。
当猎物被紧夹于猎捕器时,会造成其肢体伤残甚至将其夹毙,除明显不人道外,该夹钳式猎捕器系以强力弹簧作动力源,常会因使用不慎误触而使人体受伤;另外笼栅式由于其并不是一个可穿越之通道,依照猎物精明的习性,基本上是不会进入的,所以其猎捕之效果有限,其捕获者多为幼小之猎物,对于真正造成农作物损害之大型猎物,根本没有任何的制约能力,又因笼栅、闸门仍有弹性疲乏或易锈蚀的弊端,故上述的猎捕器均存在很大缺陷,还不能满足猎手除害的需要。
专利号200620004051.2“改进的捕兽器结构”,也提供了一种使用一对夹持件和弹性件,当两夹持件夹合时,就可将兽类的脚部夹持牢固且不会夹断或松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捕兽装置,其结构简单、易制作使用,还使用安全、不会伤害猎物和人体,并且捕捉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捕兽装置,包括底座、承座、弹性件、夹持件,所述承座设置在底座的上方,并与底座间安装弹性件,两个以上的卡扣件抠接在底座上并与承座配合,所述夹持件为套绳,由直绳两端的固定端、活动端和绳圈、锁扣片连接成,所述绳圈设置在卡扣件上,所述直绳上连接有辅助弹性件,辅助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端、活动端上,对活动端产生一推力,对绳圈产生一向内缩的力推抵各卡扣件。
所述承座的转角处有两个以上或与所述卡扣件数相对应配合的凹槽,承座周缘为向下弯折的倾斜状。
所述卡扣件的内侧有凸起的限位件,外侧有凹口,凹口上方直到凸起处的侧壁呈弧状,卡扣件嵌入承座转角处的凹槽内。
所述底座由两板体交错组合成的整体,各板体外端边缘有向下凸的一爪钩,上表面有向上的垂直板,底座中间上表面有两个固定钩,弹性件的下端固定在固定钩上。
所述卡扣件抠接在底座上表面的垂直板上,内侧凸起的限位件与承座配合,使其维持在被卡扣件所抵靠的高度。
所述套圈活动端处套有上有两通孔的锁扣片,两通孔的孔径与直绳的直径相匹配,直绳的一端套有大于锁扣片上孔径的锁套,直绳的另一端固定端处固定一环体。
所述的辅助弹性件套在直绳外与直绳滑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仅由套绳、承座与底座、卡扣件、弹性件、辅助弹性件组成,易制作安装,采用套绳上的绳圈套住猎物,当活动端远离固定端时,绳圈会对应缩小,不断缩小绳圈范围直到完全圈套猎物,因使用的是绳圈,故不会发生使猎物肢体产生破坏性的伤害和伤残的现象,使用方便、安全,还不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承座被下压之立体图。
图5、本实用新型承座被下压之剖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绳圈套住猎物脚部的立体图。
图7、本实用新型绳圈套住猎物脚部的剖面图。
图中:10、底座,11、板体,111、爪钩,112、垂直板,12、固定钩,20、承座,30、弹性件,40、卡扣件,41、限位件,42、凹口,50、套绳,51、固定端,511、环体,52、直绳,53、活动端,531、锁扣片,54、绳圈,55、锁套,60、辅助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底座10由两板体11交错组合成的整体,并各板体11的外端边缘有向下凸的一爪钩111,外端上表面处有垂直板112,利用爪钩111可将底座固定在较松软的土质中,增加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底座10中间上表面处有两个固定钩12,承座20设置于底座10的上方,其间设置弹性件30,用以推抵承座产生一稳定向上的作用力,弹性件的下端固定在固定钩上,同时固定钩又便于弹性件的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世民,未经张世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562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