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房屋室内隔墙的圈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8734.X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09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田仁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房屋 室内 隔墙 圈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房屋的圈梁,具体是建筑房屋室内隔墙的一种圈梁。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房屋的圈梁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主要缺点是:第一、建筑施工程序复杂,劳动量大,工期长,并且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第二、抗震、防水、隔音、保温效果难于达到理想状态。第三、建筑施工中需要频繁、大批量使用模板,增加了施工成本并影响了建设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建筑房屋室内隔墙的圈梁,用以克服现有建筑房屋圈梁的缺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室内隔墙圈梁具有更好的质量性能,并且施工更加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建筑房屋室内隔墙的圈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作为梁体板的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在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之间安装有钢筋并充填有混凝土;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
左立板、左平板、右立板和右平板分别包括板材和固定于板材内侧的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的圈梁的梁体板采用工厂化制造,现场安装,不仅具有安装快捷,省工省时的突出特点,能够实现工厂化施工,不产生建筑垃圾,而且更便于质量控制。利用本实用新型圈梁建造的房屋,具有明显优于现有建筑房屋的抗震、防水、抗风、防辐射、防潮、隔音、耐火效果,使用寿命更长。特别适合于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丘陵地带房屋建设,多雨、强风地带、地震多发带房屋建设中使用。
第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房屋室内隔墙的圈梁,施工中省去了模板、保温层和填充墙,使房屋成为一体化,进一步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提高了建设效率。
第三、与传统圈梁比较,能够节省钢材40%~60%,水泥用量也大幅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圈梁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本实用新型的圈梁包括作为梁体板1的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在左梁体板和右梁体板之间安装有钢筋2并充填有混凝土5。
左梁体板包括左立板和与左立板一体并位于左立板下端的左平板,左立板与左平板互呈90°夹角,左平板的左端面与左立板的左侧面平齐。右梁体板包括右立板和与右立板一体并位于右立板下端的右平板,右立板与右平板互呈90°夹角,右平板的右端面与右立板的右侧面平齐。左立板与右立板上端平齐左平板与右平板底面平齐。
如图2,左立板包括板材1-1和固定于板材1-1内侧的保温层1-2,左平板也包括板材1-1和固定于板材1-1内侧的保温层1-2。右立板包括板材1-1和固定于板材1-1内侧的保温层1-2,右平板也包括板材1-1和固定于板材1-1内侧的保温层1-2。
左立板内侧板材与左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左立板外侧板材与左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同样地,右立板内侧板材与右平板上侧板材互为一体,右立板外侧板材与右平板下侧板材互为一体。
仍如图1、3所示,建筑施工中,梁体板1的平板坐落在作为承重墙的室内隔墙4上,立板外侧面靠在走向与室内隔墙交叉(比如垂直交叉)的墙体3上。
如图3,所述室内隔墙4包括作为墙板4-1的左墙板和右墙板,并在左墙板和右墙板之间安装有钢筋2并充填有混凝土5。墙板4-1具有三层结构:互相平行设置的外板材、内板材以及位于外板材与内板材之间的保温层。左平板的内端面与左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右平板的内端面与右墙板之外板材的内侧平齐或者稍微向内超越该外板材的内侧,目的是浇注混凝土及于墙板4-1内的保温层,以确保梁、墙之间连接更加牢固,结合处具有更好的密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烟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87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