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6964.2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197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庞志华;骆其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李彦孚;陈瑞华 |
地址: | 5106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滞留 人工 湿地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滞留沟式人工湿地装置。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工程投资低、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尤其是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自然湿地类似的构筑物或设施,其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是将污水均匀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一种技术。
传统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采用潜流式或表面流式湿地,该种湿地运行一段时间后,无机介质和生物膜的产生会导致填料层堵塞,从而使湿地中的污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短流现象,影响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对于湿地填料发生淤积堵塞的处理,主要采用停产翻转清洗填料或更换填料的方法,但这2种方法的劳动强度和成本都较高,不适合推广应用。另外,传统人工湿地由于短流现象而使污水在处理过程中停留时间不够,影响其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因此,预防和廷缓人工湿地堵塞现象的发生、增加污水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从而保证人工湿地的处理净化效果,这些都对人工湿地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应用推广有较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它主要是用于农村单户单座的生活污水处理中。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廷缓人工湿地堵塞、减少短流现象产生和增加污水停留时间,从而保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滞留沟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池体、进水管、布水池、滞留沟孔、集水池、出水管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在池体中沿污水流动方向分别铺设粗粒径填料池、中粒径填料池和细粒径填料池;粗粒径填料池、中粒径填料池和细粒径填料池中均填充有碎石,
粗粒径填料池、中粒径填料池和细粒径填料池上均种植水生或湿生植物;
布水池由池体的墙体和粗粒径填料池的墙体构成,进水管与布水池相通接;粗粒径填料池和中粒径填料池的墙体之间形成第一滞留池,第一滞留池与粗粒径填料池通过粗粒径填料池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相通接;
中粒径填料池和细粒径填料池的墙体间形成第二滞留池,第二滞留池通过中粒径填料池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相通接;
细粒径填料池与池体的墙体之间形成集水池,集水池与细粒径填料池通过细粒径填料池的墙体上的滞留沟孔相通接,出水管通接集水池。
所述粗粒径填料池的填料粒径范围为25-40mm,中粒径填料池的填料粒径范围为15-30mm,细粒径填料池的填料粒径范围为10-20mm。
所述粗粒径填料池上种植香根草,中粒径填料池上种植再力花,细粒径填料池上种植紫莎草,粒径填料池、中粒径填料池和细粒径填料池上均每平方米种植数量为8株。
所述集水池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长度为1000mm;第一滞留池和第二滞留池的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长度为1000mm,滞留沟孔)开孔孔径为50mm,两孔间距为15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它主要是用于农村单户单座的生活污水处理中。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廷缓人工湿地堵塞、减少短流现象产生和增加污水停留时间,从而保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中:1、进水管;2、池体;3、布水池;4-1、粗粒径填料池;4-2、中粒径填料池;4-3、细粒径填料池;5-1、第一滞留池;5-2、第二滞留池;6、滞留沟孔;7、集水池;8、出水管;9、水生或湿生植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图1、2所示,为应用于农村单户单座的生活污水处理中的装置,处理规模为1200L/d。
池体2为一个深度为0.50米的砖混结构池,其宽度为1.0米,长度为3.6米,砖混结构的池体2底部为C25素砼结构,池体为砖结构。进水管1为UPVC管,管径为DN100,直接埋在池体2上,出水管8的管径、材料和埋设方式均与进水管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69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水回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印染废水氧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