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体背部自动控制双向刮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346110.4 | 申请日: | 2013-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9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峰;田丽萍;卢文涛;赵海军;马福贵;武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H7/00 | 分类号: | A61H7/0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张彬 |
地址: | 471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背部 自动控制 双向 刮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人体背部自动控制双向刮痧器。
背景技术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刮痧并非如针灸或拔罐等需要较高的专业技巧,故刮痧器可以为一般民众普通使用。传统的刮痧器为一略呈圆块形状的扁平体,多数采用牛角等原材料制成。临床上在给病人进行刮痧治疗时,由于刮痧器只是一片较小的薄片,操作者需要用力紧握刮痧器才可以实行刮痧,这样操作起来十分麻烦、费时费力,手很容易出现酸痛等劳累现象,给操作者增加了极大的工作难度。同时,在人们自己进行刮痧时,很难实现对自身的背部进行点刮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难以实现人们对自身背部的刮痧操作,提供一种人体背部自动控制双向刮痧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人体背部自动控制双向刮痧器,包括框架、两个刮痧板和控制两个刮痧板运动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穿设在框架中的丝杆、套设在丝杠上的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以及控制丝杠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框架上,且通过万向联轴器与丝杠的端部连接,所述的丝杆上分别设有与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相配合的左、右旋双向螺纹段,所述的两个刮痧板分别固定在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的下底面,且两个刮痧板的下端伸出框架的下底面;所述的刮痧器还包括凸轮和用于控制凸轮转动的电机,所述凸轮设在丝杠中部的下方使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顶起丝杠。
所述的刮痧器还包括用于控制两个电机转动的控制器和具有发射及接收信号模块的遥控器,该遥控器与所述的控制器无线连接。
所述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的上端面均设有导杆,框架上设有与导杆滑动配合的滑槽。
所述框架的中部还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供丝杆通过的通孔,所述用于控制凸轮转动的电机固定在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刮痧器在使用时,将其固定在人体背部,通过电机带动丝杠传动,实现左旋螺母和右旋螺母的趋近或分离,从而实现两个刮痧板在人体背部的趋近或分离运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该刮痧器固定在人体背部,两个刮痧板在丝杠传动的作用下,实现从背部脊柱向背部两侧双向分刮,可同步实现两个刮痧板的分离运动,刮痧时,两个刮痧板的压力是依靠丝杠的重力完成的,刮痧力度可调,利于人体经络的调理;在丝杠传动实现两个刮痧板的趋近运动时,与凸轮传动连接的电机转动一定角度,使凸轮转动顶起丝杠,使得两个刮痧板不接触人的皮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框架,2、左旋螺母,3、刮痧板,4、电机,5、凸轮,6、右旋螺母,7、丝杠,8、连接板,9、导杆,10、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人体背部自动控制双向刮痧器,包括框架1、两个刮痧板3和控制两个刮痧板3运动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穿设在框架1中的丝杆7、套设在丝杠7上的左旋螺母2和右旋螺母6、以及控制丝杠7转动的电机,所述电机固定在框架1上,且通过万向联轴器与丝杠7的端部连接,所述的丝杆7上分别设有与左旋螺母2和右旋螺母6相配合的左、右旋双向螺纹段,所述的两个刮痧板3分别固定在左旋螺母2和右旋螺母6的下底面,且两个刮痧板3的下端伸出框架1的下底面;所述的刮痧器还包括凸轮5和用于控制凸轮5转动的电机,所述凸轮5设在丝杠7中部的下方使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顶起丝杠7。
所述的刮痧器还包括用于控制两个电机转动的控制器和具有发射及接收信号模块的遥控器,该遥控器与所述的控制器无线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左旋螺母2和右旋螺母6的上端面均设有导杆9,框架1上设有与导杆9滑动配合的滑槽10。
如图1所示,框架1的中部还设有连接板8,连接板8上设有供丝杆7通过的通孔,所述用于控制凸轮5转动的电机固定在连接板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3461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